照着食谱养孩子,小心越养越瘦!坚持1种喂养方式,孩子营养均衡
几个月大的昊昊,被家人抱着,走到哪里都被夸赞养得好。
孩子白白胖胖的,藕节般的胳膊、腿,踢腾着很是惹人欢喜。随着孩子逐渐地长大,妈妈的奶水也不够吃了起来,家里人商量着开始给孩子添加辅食。在综合了小区有经验的宝妈,儿保医生,还有各种育儿书籍里的喂养建议后,家人开启了孩子的喂养之路,而且还琢磨出了一份食谱。
8:00~8:30 大小米粥+鸡蛋或炖鸡蛋+虾仁
10:00~11:00 加些面包、饼干、水果(香蕉、苹果、火龙果等)
11:30~12:00 米饭+胡萝卜+蔬菜+猪肉沫(猪肝、鸡肝)
14:30~15:00 奶粉200毫升
17:00 西红柿鸡蛋面条(或者猪肉蔬菜面)
21:00 牛奶200毫升
家人每天定时定量地按照这个食谱乐此不疲地给孩子喂养了起来,期望看到孩子不依赖母乳,也能依然白胖。
但养了一段时间,孩子的身体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睡眠:之前睡觉安稳的孩子,突然开始满床翻滚,撅起屁股睡,晚上一会儿一醒的要吃咪咪;
大便:本来拉淡黄色稀糊糊便的,突然大便变得要不几天不拉,要不一天拉几次,每次几颗或者是一小团,羊屎一样,颜色深,发黑绿色。
此时,家人仍然没有意识到孩子出现这些症状是喂养的原因,只是知道孩子有些消化不太好,然后时不时的吃些益生菌、健胃消食片、七星茶这些,同时加大了孩子吃水果、喝水的量,依然按照营养搭配好的食谱给孩子喂养。四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孩子没有延续白胖的生长路线,反而是养成身高体重都是下,四岁半还在流口水、反复生病体质差的孩子。
为什么孩子按照这份主食、水果、肉蛋奶搭配合理的食谱喂养,孩子没有像家人想象中一直白白胖胖下去,反而越养越瘦,越养体质越差了呢?
原因是忽略了吃这些食物背后的主体——孩子,忽略了孩子的消化能力能不能跟这些食物相匹配。再营养的食物,如果孩子不能充分的消化吸收,对身体来说也是一种负担,负担久了,就会拉低孩子整体的健康水平。
反馈式喂养—既能全面吸收营养,又考虑了孩子的吸收能力当我们明白了,不同孩子对相同食物的消化能力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那么给孩子们喂养的食物也应该是有差别的,不能一刀切地执行同一个喂养的标准。尽信书不如无书,孩子可不能照书养。
那我们该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喂养方式,既能让孩子吸收到了营养,又参考了孩子的消化吸收的能力呢?
推荐大家使用反馈式喂养。所谓反馈式喂养,就是根据孩子的具体的表现来对应调整喂养(包括食物种类,量,频率等)的一种喂养方法,通过反馈式喂养,妈妈们可以平衡孩子吃进去的食物跟脾胃消化吸收之间的关系。
孩子消化吸收的情况,会通过孩子的大便、睡眠情况直观反应出来。我们通过观察孩子的大便、睡眠,就可以判断出孩子吃进去的食物有没有得到很好的消化。
这3点,妈妈在家也能进行观察。
当孩子的身体出现以下3点异常的情况时,说明孩子当前消化吸收食物有问题,需要进行调整。
1.大便:孩子的大便跟平常相比较,变得更加干燥难拉、更臭、颜色发黑、羊屎蛋或者稀烂便;或者是大便的频率变化,比如以前1天1次的,变成2-3天才一次;
2.睡眠:睡眠跟之前相比变得更加不安稳、满床翻滚、睡觉不停地变化姿势、磨牙、出汗多、流口水等。
3.舌苔:妈妈可以有意识的多观察孩子舌苔的变化,因为舌苔的厚薄程度,可以一定程度的反应出孩子对食物消化吸收的强弱。如果通过观察孩子一整天的舌苔都比较白厚,那就说明孩子吃进去的食物,没有得到很好的消化吸收。
具体该如何调整呢,可以从以下3个方向来实现。
第1 :改变烹饪方式,让食物更好吸收。
如平常做饭习惯采用油炸、油煎的,现在可以改成煮、煨、烧、蒸等方式,保留食物最原始的甘甜的味道。食物的做法越简单,越接近食物本性的作用,孩子吃了才能更好地吸收。比如孩子吃了玉米,大便不好了,大便里还带有不消化的玉米粒,那就可以考虑把玉米弄成玉米糊给孩子。
第2:减少喂养的量或者频率----让孩子的脾胃消化吸收没压力
比如今天吃了3个肉丸子,孩子有不消化的情况,那么我们可以减少肉丸子到1个或者2个,或者是不吃。以前每天都有肉丸子,那现在就隔天或者一周吃1-2次这样调整。
第3:调整喂养结构 。----选择消化最强的时间段,消化肉蛋类的食物
不容易消化的高能量、高蛋白的食物,放到脾胃消化能力强的晨起和上午,晚饭要吃的好消化些,有睡前奶习惯的孩子,可以用米油或者米浆来代替睡前奶。让孩子的脾胃在晚上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反馈式喂养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观察调整的循环过程。随着这个喂养方式的不断实践,大家就可以摸索出一套跟孩子的消化能力相匹配的喂养食谱,这个经过观察调整得出来的食谱,才能既保证孩子能从食物中全面吸收到营养,又能保证跟孩子的消化能力相匹配。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