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营养 | 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探讨
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病情大多都很严重,往往不能进行自主的进食,会大量消耗患者体内的能量和蛋白质等,造成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足的情况,胃肠外的营养远远不足以供应患者的需要,需要及时为患者补充营养。促进患者康复⋯。早期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为患者补充足够的营养,从而促进患者神经系统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病残率。目前临床上对营养支持的方法多采用肠内和肠外两种,为了探究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的应用,特对40例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3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8~52岁,平均年龄为(36.80±1.80)岁。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2O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39.40±2.1o)岁;观察组患者2O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37.40±1.7o)岁。所选取的患者均取得他们的知情同意,实施过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0.05)。
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的方法,通过颈内静脉或门静脉将营养液输入患者体内,护理人员遵医嘱给液泵将营养液输入患者体内,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细致护理,在患者行手术治疗后,肠蠕动正常、无消化道出血的情况下给予患者鼻饲饮食。并根据患者的体质量、胃排空时间、肠蠕动情况和临床检查结果为患者确定膳食配方所提供的热量和各种营养成分、鼻饲量。肠内营养要为患者提供足够热量,各种营养成分要均衡配比,在患者可以经口进食后,逐渐减量,直至患者正常进食。
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观察患者腹泻、便秘、呕吐、消化道出血、胃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
对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0%)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f70.00%),两组比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采用输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详见表1。
讨论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0%)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7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颅脑损伤由于患者处于深度昏迷的状态,应激反应会很大,会大量消耗患者体内的能量和蛋白质等,造成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高代谢是重型颅脑创伤后全身生理状态改变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一点在颅脑损伤患者中表现得尤其突出。重型颅脑创伤后,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轴、下丘脑等中枢性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分泌水平升高如:机体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分泌等,使能量需求增加,导致患者发生代谢紊乱,导致免疫功能减退、感染发生率升高,分解代谢特别是蛋白质代谢速度加快,大量蛋白质的消耗将增加危重患者病死率。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往往不能进行自主进食,因此,营养支持的方法是重要的部分。
早期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为患者补充足够的营养,从而促进患者神经系统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往往在临床的治疗中多采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更有利于消化道特别是肝脏对蛋白质的合成和调节,对患者的肝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肠外营养可控性好、可以提供组织,器官修复维持,并且调配方便,能有效改善功能所需要的底物,近年来研究证实不加选择的应用肠外营养存在诸多的不良反应,导致肝功能受损失。
肠内营养可维持肠黏膜细胞的正常结构,可提供平衡、安全的营养素和微营养素,同时提供正常生理所需的多种膳食纤维和谷氨酰胺,来刺激和促进受损的肠道尽快恢复功能,维持胃肠道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保护肠黏膜屏障’。另外,肠内营养支持还可以维持患者肠黏膜细胞的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防止细菌出现移位和肠感染等情况的发生。肠内营养支持方法比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的方法的操作方法更为简单,且价格相对较低廉,肠内营养支持还可以为患者的恢复提供足够的能量,有效的保护患者的肠胃黏膜,降低患者肠道腹泻、便秘、呕吐、消化道出血、胃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的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中采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并采用细致的护理干预比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的方法更为有效,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颅脑损伤患者更好地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促进脑损伤后胃动力恢复,是重型颅脑损伤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可以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