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见闻 |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文 / 康复快
2019-03-20 22:19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相对危重,患者多出现吞咽困难.胃动力减弱。对营养物质的摄取能力减弱,易出现营养不良状况,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病情控制和生命安全相对不利。故临床上需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采取有效干预。本研究针对2014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施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并配合以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症患者,对其进行前瞻I生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O例。纳入标准:入住神经内科病房,接受神经内科治疗;了解研究目的、方法后。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本研究获得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男l6例、女l4例,年龄33~79岁,平均(56,74~16.37)岁;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1~78岁,平均(56.23~16.4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取常规肠内营养支持,于患者人院禁食3d后,给予患者胃管留置,胃管留置好后,再开始肠内营养:观察组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于患者人院后第2天开始,经鼻饲管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第1天经胃管或鼻饲管注入300~500ml肠内营养乳剂,如无不良反应发生,可将喂养量逐渐增多。控制在每天1500ml,每隔4h对管路进行1次抽吸,如患者胃液超过200ml,应暂停喂食。在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期间,对其施加护理干预。

两组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在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作比较。营养指标包括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测定。免疫功能指标包括T细胞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NK细胞数值,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二、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营养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治疗前。两组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两组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肚饿意义(P<0.05)

三、讨论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主要为脑血管病变,这类患者多处于昏迷状态或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其吞咽反射能力减弱,机体内出现高代谢反应,营养物质代谢、分解速度加快,机体对能量的需求量较高。同时,神经内科患者的神经功能往往出现损伤,其吞咽功能往往受到影响,对营养物质的摄取能力减弱.机体容易因营养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致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减弱,容易引发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对预后十分不利,因此,临床上应对患者进行加强干预。

营养支持治疗是满足患者营养需求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其中,肠外营养主要是指经静脉输人营养液为患者补充营养,在神经内科患者中不适用。肠内营养主要是指经鼻饲管或胃管补充营养液或营养素,适用于神经内科患者.该种营养支持方式可有效促进患者胃肠道对营养液的吸收,营养液经胃食管可直接被吸收,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还可有效保持胃肠黏膜结构的完整性,使患者的胃肠道消化功能受到保护。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而在神经内科患者肠内营养治疗时机选择上.以往多是在禁食3d且留置胃管后开始,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即在人院后第2天立即开展肠内营养,相对而言,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维持肠道完整性,避免肠道细菌发生易位,还可尽早补充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利于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生命体征的稳。而在营养支持期间,为降低风险。还应对患者施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如下:①输注前,为患者讲解营养支持的重要作用.根据气温调节营养液稳定;②输注时,对输注导管进行妥善固定,定期采用温开水冲管.并注意监测患者血糖,实时调整输注速度;③输注后,还应鼓励患者适当进行活动,以加快肠蠕动。

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的营养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观察组的免疫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中应用切实可行,安全有效。综上所述,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开展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并施加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还可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