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健康,一日三餐,你一直都吃错了,难怪你爱患病。
饮食与健康、养生关系重大,养生要从关注一日三餐做起。
这几句诗都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是说通过饮食保健达到养生效果,应体现在平常生活的饮与食之中。
1食欲谱味性质量
饮食养生必须注重食欲、食谱、食味、食性、食质、食量几个方面。
食欲
食欲是饮食前对食物的欲望,这是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良好的食欲,更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化,所以,按食欲进食是养生饮食的首要条件。
食谱
食谱是指饮食的类别、系统和饮食习惯。人们要尽可能拓宽食谱,使饮食多样化,有利于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得人体必需的丰富营养,不需经过多层转化,更有利于机体的直接吸收代谢和利用。
食味是指食物的酸、苦、甘、辛、咸、淡、涩七味,这是植物和动物食品本身所具有的味,中医认为每一味都有它的作用效果,可用于养生保健治疗和康复。
食性
食性是指食物的寒、热、温、凉、平五性,这是植物和动物食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和中药一样,性和味共同作用,构成饮食物补充营养、保障健康、防治疾病的作用。当然性味用之不当,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食质
食质是指食物的质地,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质,这是多种多样食品的本质区别。不同的地域生长着不同的食物,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社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使食品类别的地域性区别越来越小,且原来四季分明的蔬菜水果也模糊了时间界限。
那么,反季节食物到底好不好呢?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天然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性是与季节相反的,即夏季的食物多具有寒凉性能,冬季食物多具有温热性能,这是天然造化的阴阳平衡,对人体与环境气候的关系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反季节食物违背了自然规律,对人体健康是有影响的。
另一方面,反季节食物的生长,也必然随着环境气候的变化而改变性能,人们也应当顺应这个潮流进食,毕竟反季节食物使一年四季饮食多样化,为机体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营养物质。
食量
食量是指食物的数量,包括每日的饮食次数和每次的食量。一日三餐是古人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既然人在进化过程中已形成此习惯,就要按一日三餐进食。因为长时期的条件反射使机体产生了生理变化周期,在消化液分泌旺盛时进食,食物就能消化充分、吸收完全,有助于养生保健。否则,消化液分泌旺盛时没有进食,消化液会侵蚀胃肠道,久而久之易形成消化道溃疡,而在消化液不分泌时进食,会造成消化不良。
所以,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讲,除非特殊情况,应当每日三餐按时进食,不主张加餐或减餐。每次的食量以吃饱而不过度为宜,所谓吃饱是指腹部有饱感却不撑胀,且至下次吃饭时仍有食欲。因为人与人的食量有较大差别,故要因人而宜。
2
不及太过均非宜
不及是太少没有达到,太过是太多、超过适度,无论是食欲、食谱、食味、食性、食质、食量,都存在不及与太过的问题。
食欲、食谱好理解。食味不及是不喜欢吃某一味或几味;食味太过是过嗜七味中的某一味或几味。食性不及是该吃而未吃寒热温凉平的某一性或几性;食性太过是过食偏嗜一性或几性。不及和太过,久而久之都不利于养生保健,甚至还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食质不及是指吃的食物缺乏营养,达不到机体需要,造成营养不良;食质太过是指过食含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多的食物,使营养过剩而致病。
食量的问题,笔者建议餐数与食量要匹配,一般不主张少食多餐,特殊情况如需要少食多餐,总量宜适中,不应太少或太多。
3知常达变守中讲
知常就是知道常规,达变就是通达变化,要依据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生活状态的变化,以及疾病状态而变。守中是不太过无不及。
4量出为入善转化
量出,一是指消耗状态,如运动量的多少;二是指代谢的快慢,这与身体素质及年龄有关。入,是指进食。量出为入,就是根据消耗和代谢情况,决定进食。机体的出与入是经常改变的,所以,进食多少要据情变化。
5运动锻炼思想敞
运动锻炼和思想心理作用,是食物消化吸收的重要方面。运动可以强化代谢功能,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转化;思想开阔,心胸宽敞,可减少心理负担,都是健康饮食的重要保障。
6辟谷当悉气机运
辟谷要建立在机体气机通畅、气强盛的基础之上,有其方法可循,不可盲目节食减食,甚至绝食。
7凡人仙境道无两
一是要因人因时因地因境而宜,二是要循序渐进,三是以身体舒适为度。
以上这些原则,说来平淡无奇,却需细细体会,把它们落实到日常的饮食习惯中去。如此,才能让自己的一日三餐有法可依,不会因为这个专家说吃绿豆好,那个专家说吃红豆好而无所适从,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养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