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 地下2500年,过年他们吃什么?

文 / 我们审片
2019-02-14 12:02

如果地球在半小时后毁灭——

你是救你的儿子(他在地球上呢),还是看着他和地球一起毁灭,而你继续留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呢?当然,这个任务听起来很厉害,你要把人类文明运输到别的地方。

这个句式是不是有点熟悉?这样的问句,我们在“你先救我还是救她”的家庭伦理剧里听过,在“忠孝两难全”的唱段里也听过。


《流浪地球》: 地下2500年,过年他们吃什么?


玩得很大的《流浪地球》,冲突点也是围绕这样一个选择展开。戏剧冲突大部分来自人物的两难选择,这没有错。但当一部科幻电影的冲突,归根到底仍是是“情感”与“理性”的矛盾,是“家庭伦理”和“理性选择”哪个更应该被优先考虑的时候,它未免小气了一些.


《流浪地球》: 地下2500年,过年他们吃什么?


这是《流浪地球》最大的局限:视角的局限。当我们期待“科幻”题材,我们期待的是跳脱人类视角的对宇宙的想象和观察。而电影《流浪地球》的视角,自始至终都是从个体出发的:在太空站的父亲的视角,在地球上的儿子的视角。“太空”与“地球”的对照本可以开阔恢弘,“人类文明”和“个体命运”的思辨问题也远比对家庭团聚的渲染更加深刻,但这几个点都只是一笔带过。《流浪地球》在最高潮的地方,把最多的笔墨放在“父与子”的隔空对视上。


《流浪地球》: 地下2500年,过年他们吃什么?


而“父与子”这个角度指向的,自然也就是“一家人就要齐齐整整”的回家的呼唤了。虽然“回家”的主题在春节档十分应景。但关于“回家”的讨论,《啥是佩奇》讲了,《四个春天》也讲了,且都讲得不差。《流浪地球》当然可以讲,但这不该是它最重心的地方——如果它的定位是“科幻”的话。当它止步于“团圆”主题,它的世界观一下子就小了。


《流浪地球》: 地下2500年,过年他们吃什么?


吴孟达演的姥爷在拯救地球时死了,吴京饰演的父亲在拯救地球时死了,屈楚萧饰演的儿子顺利拯救了地球——这看上去不是地球的流浪,而是一家人的牺牲,是把“家与国”的传统命题放大到宇宙背景下进行阐述。


《流浪地球》: 地下2500年,过年他们吃什么?


对亲情的渲染带来另一个问题:如果儿子家人不在地球上,吴京饰演的宇航员还会带着空间站撞向木星吗?他是对地球上的人类心存大爱,还是只是对儿子心存愧疚?电影的视角局限了,人物动机自然也跳不出“团圆”的框架。


《流浪地球》: 地下2500年,过年他们吃什么?


但《流浪地球》依然是一个好的开始,它是中国科幻片一次足够有诚意的尝试。批评是因为心存期待。我们都期待:此后,中国科幻电影能更超脱地呈现宇宙。我们的视野和认知,都会越来越开阔。


《流浪地球》: 地下2500年,过年他们吃什么?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流浪地球》被美国人拍了,这故事估计会被糟蹋成这样:屈楚萧会是吴京前妻的儿子,韩朵朵是屈楚萧在学校勾搭的叛逆小太妹。然后一路上会遇到一堆各种社会渣滓构成的护卫队,还可能再遇到个联合政府的反抗军什么的,给他们一堆帮助之后,屈楚萧跟吴京和解,然后遥控吴京把木星给点了,还得让他坐上飞船,至少来个生死不知可以留待下一集。

所以,还是中国人来拍吧。至少反传统的英雄也会反出另一种味道。在这种味道还没有形成套路的时候,我们必须大力称赞它。


《流浪地球》: 地下2500年,过年他们吃什么?


最后只有一个问题:电影开始的时候,中国人都在地下世界过年。据说流浪地球计划至少要持续2500年,但过年嘛,总得吃喝。既然地球已经不适合农林牧副渔各种食物的生长了,大过年的,尤其是2000多年以后,大家吃什么呢?有啥食物保存2000多年还没坏的?

莫名想起了另一部科幻,奉俊昊的《雪国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