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的就更有营养吗
有问就有答。食品博士、科普达人云无心在这里和您面对面,聊一聊我们共同关心的一些儿童食品方面的话题。
云无心老师:
土鸡、土鸡蛋、土猪肉等因为是散养的,生长期长,没有饲料催长,普遍被认为生长安全、味道香、营养也更好。尽管价格比较高,但我们都愿意买这类食物给孩子吃。请问“土食物”和“洋食物”到底有什么区别,哪个营养价值更高呢?
妞妈
From 云无心
对“天然”“传统”的崇拜使得大多数消费者都会相信“土”的东西更好。为了说明“好”,就会找出各种理由。这种“先打靶后画圈”的理由,其实没有什么事实依据,只是基于“相信”而已。下面,让我们对这些传说中的“好”一一评析。
“土”的就更有营养吗?不一定。
品种、养殖方式和生长期,对于肉和蛋的组成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土猪、土鸡和土鸡蛋本身并没有一致的标准,也就很难进行靠谱的比较。比如说,如果我们拿一些“土”的食物和一些“洋”的食物进行成分分析,总能发现在某些指标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是,这些差异跟整体肉和蛋所提供的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等)比起来,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并不足以用来判断哪一种的“营养更好”。而传统的土猪品种,脂肪含量往往更高,从这个角度说营养价值反而还要低一些。
“土”的食物更安全?难说。
许多人认为,商业化养殖中往往要使用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所以不如“土”养的安全。但是,这只是一厢情愿。鸡蛋是很容易感染细菌的食品,比如沙门氏菌和李斯特杆菌等。除了细菌污染的风险,还有环境污染物的风险。我国台湾省以及欧盟的研究人员都发表过论文,检测“散养鸡蛋”(有机鸡蛋)和“笼养鸡蛋”的二噁英含量(二噁英是一种由燃烧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物,长期大量摄入有致癌的风险),台湾研究人员在散养鸡蛋中检测到的二噁英含量是笼养鸡蛋的5.7倍——虽然绝对含量尚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但是“散养鸡蛋比笼养鸡蛋污染物高”的这个事实很值得关注。欧盟有着完善的“有机产品”管理体系,来自于这样的“有机农场”的“土”鸡蛋都存在问题,那些满地乱跑、没有监管的“土鸡”就更难说了。
在现代化养殖场里,对饲养环境和饲料卫生的要求都有要求和控制的情况下,还难免出现感染事故,那些完全没有监控的土鸡和土猪们,感染的可能性或许更大,只是大家不去关注,也没有人拿去检测而已。
在管理规范的养殖场里,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都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并不会带来值得担忧的安全风险。
“土”的食物味道会更好吗?各有千秋。
真正的土鸡由于生长期长,肉质会更劲道,有的人会觉得这样的口感更好。当然,生长期长也会积累更多的呈味核苷酸,使得鲜味更浓郁。此外,土鸡可能会吃到一些虫子,会有一些脂溶性的味道成分转移到鸡蛋中,使得鸡蛋具有特别的风味。
而土猪,除了生长期长的原因,还往往是脂肪含量较高的本土品种——脂肪含量高,吃起来也会“香一些”。
不过,食物的味道与烹饪的关系很大。也就是说,尽管土猪肉、土鸡肉和土鸡蛋在风味口感上可能存在一些优势,但经过烹饪后,这种差别可以被缩小。另一方面,风味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比如有人觉得劲道的土鸡肉好吃,也有人觉得细嫩的肉鸡口感更佳;有人偏好土猪肉的“香”,也有人不喜欢它的“肥腻”。
最主要,你买到的“土”食物未必是“真”的。
食物“土”与“洋”的核心差别是养殖方式。把本土品种进行笼养喂以饲料,也能够加快生长速度。哪怕是你到养殖场所购买,也可能是这样养到快出栏、再放到散养区混淆视听的。北京某著名的有机农场,就被业内人士指控所销售的“走地鸡”数量大大超过其养殖场的容量。
至于土鸡蛋,通过蛋黄颜色来判断的判断标准完全不可靠。蛋黄的颜色取决于饲料中叶黄素等色素的含量。土鸡吃的东西很随机,叶黄素可能多也可能少,所以蛋黄的颜色可能深,也可能浅。大家只记住了颜色深的那些,而忽略了颜色浅的那些,于是形成了“颜色深的就是土鸡蛋”的教条认识。洋鸡的饲料是人工配制的,可以通过饲料组成去改变蛋黄颜色。深绿色蔬菜、柿子椒、豌豆、西兰花、南瓜、玉米等含有较多叶黄素,给母鸡喂食这些食物,蛋黄颜色就比较深。更简单的办法是在饲料中添加“蛋黄精”(主要成分是类胡萝卜素),不管是美国、欧盟还是中国,这样做都是合法的。
所以,不必纠结“土”与“洋”的好坏,合理膳食、均衡营养,让孩子获得全面营养的保障,这是最重要的!
*本文系《时尚育儿》杂志约稿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妈妈圈微报——《时尚育儿》杂志旗下母婴app,最懂你的育儿灵感探索平台,为孕、0~6岁孩子的妈妈们随时随地提供试用、抢购、资讯平台,让新手妈妈的育儿生活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