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有时并不可怕,有一种“失眠”还能让灵感涌现

文 / 精神心理何日辉
2021-03-27 19:54

3月21号是世界睡眠日。“睡眠”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但据调查数据显示:

国内超过3亿人有睡眠障碍;

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

6成以上“90后”觉得睡眠时间不足;

6成以上青少年儿童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

估计不少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网友就“躺枪”了。失眠、睡眠不足等问题已经非常常见,尤其在生活节奏快的城市。

而我们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下,尤其是结合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的临床实践,我们对“失眠”的心理原因也有一些突破性发现。借着今年“世界睡眠日”,与大家分享一二。

01、未培养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

我们曾接诊过一位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男孩,其当时最突出症状是顽固的失眠,每天都难以入睡,这令他身心俱疲。

深入交谈发现,失眠是他出现精神心理障碍之前的重要征兆,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入睡困难,随着年纪增长,睡眠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解决失眠的问题,作为医生的父亲带着他开始四处寻医,并服用第二代镇静安眠药。一开始的确有效,但由于安眠药有一定的依赖性及耐药性,长期服用后,药效可能会越来越弱。他的失眠问题反反复复,医生只好为他增加抗精神病药喹硫平。

但他辗转到我们机构就诊时,其服用的药物的剂量很大,可他的失眠问题却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他每天还是只能服用大量药物,睡不着就打游戏,直到筋疲力尽才能渐渐进入睡眠。

我们通过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为他处理入睡难问题时,找到了相对应的病理性记忆。

原来在男孩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特别注重启蒙教育,很喜欢在男孩睡前为他讲故事。这也是不少年轻父母热衷的早教方式。

然而,这位父亲却犯了一个错误,他所讲的睡前故事并非那种美好、温馨而有趣的童话故事,不能让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准备入睡。相反,他所讲的睡前故事非常热血、正义,孩子听完以后心潮澎湃,越听越兴奋,听完以后意犹未尽,难以入眠。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样的经历并非一朝一夕,在长达3、4年的时间里,父亲都坚持为孩子讲这样的睡前故事,所以导致他一到睡觉的时间,情绪反而是开心甚至兴奋。男孩从幼儿时期自然无法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难以很好地入睡。

这些相关的病理性记忆得以修复后,当晚回去男孩很早就睡着了,而且睡得很香甜,这令他本人及父亲都感到震惊。

这个真实例子提醒我们,顽固的失眠症很可能与患者从小未培养起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相关。而且,大人切勿以为婴幼儿“不懂事”、“没有记忆”,在婴幼儿时期,父母不当的行为、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可能非常大,甚至会成为孩子患上精神心理障碍的根源之一。

02、影视、书籍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失眠与焦虑、恐惧等情绪紧密相关,长期处于这些负性情绪下的人更容易失眠。

我们在临床中也接诊过很多有类似问题的青少年患者。他们的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从何而来呢?这有可能来源于恐怖、悬疑、血腥的影视、动漫、游戏和书籍作品。

我们曾接诊过一位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强迫症的男孩小俊,他一到晚上就容易焦虑、心烦,并且特别容易感到紧张,难以入眠。

虽然我们并没有特地针对他的“失眠”问题进行处理,但我们在为小俊进行深度催眠下的心理干预时发现他的内隐记忆里都是光怪陆离的玄幻画面:阴暗的城堡,悬崖峭壁,绝大的黑影,奇形怪状的生物,画面压抑而阴森。

小俊还向我们反馈,他曾经在某一年暑假里没日没夜地看恐怖电影,还听同学讲了很多恐怖故事。我们怀疑,小俊内隐记忆中的画面、睡前的惊恐和焦虑与这个有很大关系,而他的失眠也可能也是由此引起的。

点击回看:【真实病例】4次治疗,终于彻底修复“强迫症”和“双相”的深层创伤

很多青少年虽然害怕,但出于好奇、猎奇心理,总是忍不住去看这一类影视、动漫、书籍,并喜欢玩这一类刺激的游戏,而且经常窝在床上看。看完后,其中情节或画面所带来的冲击还没消散,把灯一关,周围漆黑,就很容易感到恐惧、害怕,影响睡眠,甚至不敢一个人睡觉或者必须开着灯才能睡觉。

03、担心失眠会影响工作或学习

学生的学业压力大,成年人的工作压力大。很多人在前一天晚上睡不好、没睡着时,会非常担心第二天的状态受到影响,越想越焦虑,越焦虑就大脑皮层就越兴奋,这就越睡不着。

第二天,他们果然感到精神不振,这又印证了前一晚的担忧。如果第二天晚上还是惴惴不安,难以入睡,就更容易陷入灾难化思维,并形成恶性循环,发展为严重的失眠,进而还可能引发精神心理障碍。

其实,大家对“睡眠”都存在一个错误的认知,以为我们没睡着的话,大脑就得不到休息。其实并不是如此。

主流睡眠理论认为,个体的睡眠分为4个阶段:NREM1期、NREM2期、NREM3期和REM期(快动眼睡眠)。其中NREM1期可被视为浅睡眠,当感到昏昏欲睡,迷迷糊糊的时候,多半就处于这个阶段。而NREM2期则比NREM1期更深沉一些,处于浅睡眠和深睡眠之间。

当我们处于NERM1与NERM2这两个阶段,大脑已经在休息,只要保持情绪平静,不焦虑、不兴奋,就算整个夜晚都处于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实际上对次日的工作和生活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在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下,我们的“记忆库”是较清醒时更开放的,内隐记忆容易浮现,有时大脑可蹦出一些有创意的点子。

2003年时我在济南创业,偶尔我也会失眠,睡不着。但我没有焦虑,而是保持平静的情绪在思考事情,突然我的脑子冒出一个新奇的想法,我马上记录下来后便继续闭目养神。

虽然我“失眠”了一整晚,但对我第二天的精神状态无太大影响,我如往常一样上班,之后的睡眠状态也没受到负面影响。所以,当偶尔失眠时我们要有这样的意识,不要如临大敌,不要焦虑,否则我们不想要的结果反而更容易出现。

04、应对失眠的建议

第一,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并以身作则。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后续出现失眠症状的风险。

然而,实际上很多父母也存在不少睡眠问题。其实在很多家庭里,孩子的睡眠时间都是跟着父母走的。有些父母黑白颠倒,到了晚上总是喜欢熬夜玩手机、追剧,那孩子也很容易受到影响,入睡时间偏晚、不稳定。

父母要警惕,长期作息不规律极容易引发失眠。每天在比较规律、稳定的时间入睡、醒来,这非常重要。

临近睡眠时,父母应避免让孩子的情绪兴奋、焦虑,避免在家里看让人热血沸腾的影视、比赛,避免播放旋律快的歌曲等等,尽可能营造一个安静、平静的环境,有助入睡。

第二,当最开始出现失眠的时候,不要过于焦虑、恐惧,不要“自己吓自己”。

偶尔“失眠”的现象太常见了,偶尔的失眠算不上疾病。但很多人都将失眠所带来的后果想得太严重了,殊不知过分担心失眠所引发的负性情绪反而真的会导致失眠、加重失眠。当失眠的时候,不要陷入焦虑情绪及灾难化思维中,只要平静地闭目养神即可。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父母应警惕青少年沉迷于不良影视剧、动漫片、书籍以及游戏,这可能会成为失眠的重要原因。

不良影视剧、动漫片、书籍以及游戏中的画面很可能形成病理性记忆,进入青少年的内隐记忆层面,并影响着孩子的心理状态,不仅可能会引发失眠,还可能成为孩子患上精神心理障碍的原因。

因此,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地了解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了解孩子所接触的影视、动漫片、书籍以及游戏。若父母的空闲时间充裕,必要时还可为孩子把把关,鉴定无引起不适的内容后,再让孩子浏览。

第四,当失眠症状越来越严重时,避免拖延,及时接受治疗。

临床上,治疗失眠的方法很多,有不少医院专门开设了“睡眠障碍科”、“失眠科”等等。

治疗失眠最常见的药物就是镇静安眠药,以第三代镇静安眠药(如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思诺思等)、苯二氮卓类镇静安眠药(如阿普唑仑、舒乐安定、氯硝西泮等)最常见。

很多人害怕镇静安眠药的依赖性及耐药性,当医生建议服用镇静安眠药,很多人抗拒,认为安眠药会把“脑子吃坏”、“会吃上瘾”,总是希望靠自己调节来改善睡眠。

虽然服用镇静安眠药确实有利有弊,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只要合理使用,整体上是利大于弊的。

当焦虑情绪与失眠已经形成恶性循环时,镇静安眠药有助于快速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并缓解失眠带来的负性情绪。

而且,第三代镇静安眠药的副作用非常轻微,就算部分患者还是对其副作用难以耐受,还可以选择苯二氮卓类镇静安眠药。已有研究表明,长期小剂量地服用苯二氮卓类镇静安眠药,对记忆力等大脑功能的影响并不大。

因此,大家不必过于担心镇静安眠药的副作用,只需要谨遵医嘱,将眼下最重要的问题——失眠解决了,并积极解决失眠背后的问题,等情绪恢复稳定、认知比较理性时,逐步减少、撤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