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竟然也会“失眠”!得知原因后,父母沉默了

作者 | 凯叔母婴研究所所长
小宝宝也会失眠!?
昨天,儿科医生的一番话,彻底颠覆了我对“睡渣”宝宝的所有认知。
医生说:
“你看他哇哇大哭,黏着你要抱抱,好像很淘气,实际上,宝宝只是失眠了,宝宝也很焦虑。”
“睡渣”宝宝,真的很少故意不睡!背后的原因有很多。


邻居大姐在宝宝3个月时已经可以轻松早睡了。
可到8个月时,乖宝宝突然变成了“小恶魔”,暴躁、易怒、黏人,怎么哄都不睡。
大姐担心宝宝身体出问题,就去咨询医生。
医生仔细检查后发现,孩子身体一切正常,很有可能是到了“大脑跳跃期”。
“大脑跳跃”指的并不是躯体和大脑体积发育的跳跃,而是认知功能上的突然增长。
2岁前的孩子,学爬、学走路、学说话......几乎每隔几个月就解锁一个新技能,大脑都会产生巨大改变。

但这些改变来得太突然,让孩子感到困惑,甚至是吓呆了!
面对陌生的自己和陌生的环境,孩子开始感到不安,变得焦虑和暴躁,不好哄。
但他们又不会表达,这些情绪得不到疏解,晚上自然就睡不着。即使睡着了,睡眠质量也不好,容易惊醒。

正是因为多个“大脑跳跃期”错落出现,才会有家长形容2岁内的孩子都是“猫三天狗三天”,有几天特乖,有几天特闹。

如果孩子哭闹、不睡觉的时间,正好符合上述时间段,父母们千万别着急,这是宝宝正在长身体、变聪明呢!
那父母该怎么应对呢?
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心理准备、耐心安抚。
孩子不是故意哭闹,只是遭遇了正常的生理发育阶段,我们只有用心陪伴,孩子才能安心成长。
其次,父母还可以做2件事,减轻晚上哄睡的负担。
白天多带宝宝进行大动作训练。
只有白天经过足够的锻炼,到了晚上,大脑的兴奋度才会下降,才有机会顺利进入睡眠状态。
如果白天锻炼不足,到了夜里,孩子就会自发运动,要么不肯睡,要么频繁夜醒,大人孩子的睡眠都会受影响。

白天睡觉的时长,也要加以控制。否则白天睡太多,晚上就更难入睡。
父母可以参考不同阶段,孩子白天合理的睡眠时长,进行把关。


最近,同事刚刚接手重要项目,每天都加班很晚,回到已经家累得没力气说话,2岁半的儿子还非得闹着让她哄睡。
一折腾就2小时,她讲得嘴都瓢了,儿子还笑嘻嘻说“再来一个”。
“我的火一下子就上来了,跟他说你再不睡,我就把你丢出去。”孩子一下子安静了,同事嘭地关上房门,也躺下睡了。

原以为这事就过去了,可半夜,同事又被“哒哒”地声音吵醒。她睁眼一看,儿子正扒着门缝,可怜巴巴地往里看。
她赶紧抱起儿子,还没等她开口问,儿子就先问她:“妈妈,你是不是不要我了?”
自从同事工作变忙,就很少再陪儿子睡觉,但孩子不懂妈妈只是工作忙,总以为妈妈不再爱他。
当孩子渐渐把睡觉和妈妈离开画上等号时,睡觉就变成了一件“十分讨厌”的事。
父母类似的负面回应还有很多:
玩具还没玩够,父母就说“不许玩了,赶紧睡”;
故事还没听够,父母就强行终止,说“怎么这么不听话,快点睡”;
......
每一次粗暴的回应,都会让孩子对睡觉产生抵触情绪。
其实,如果父母实在太忙,完全可以耐心地告诉孩子:“妈妈很爱你,只是最近太忙了,忙完妈妈会陪你一起睡。”
让睡眠和愉快的记忆紧密相连,才是哄睡的最佳良方。


如果“失眠宝宝”中存在一个鄙视链,那“4个月宝宝”一定在最底端。
因为这个时期的宝宝,睡不着、容易醒,还很难哄。
4个月前,宝宝入睡后会直接进入到深睡眠模式。尽管深睡时间可能并不长,但睡得会相对安稳,从抱睡转放下睡也比较容易。
但4个月以后,宝宝的睡眠模式开始向大人转变。入睡后会先进入浅睡眠模式。
如果父母还用抱睡方法去哄,就会心塞地发现,孩子一放就醒。
再哄睡一次吧?可惜已经错过了入睡的最佳时间,宝宝的大脑已经被激活,重新开启了互动模式......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过度疲劳,更难入睡。

应对4个月睡眠转换期,最关键的一点,是要重新找到适合宝宝的作息表。
下午5点前,最好结束所有小睡,晚上7点半前,准时安抚宝宝入睡。
此外,也要尽快调整哄睡方法。
这个阶段,最好不要再奶睡、抱睡,转换后的睡眠模式几乎是永久性的,如果这个阶段还在抱睡,以后会更难处理。
我们可以开始用温柔的方式,比如放轻音乐、轻抚后背的方式,引导孩子自主入睡。
开始时,孩子可能会不习惯。但坚持一段时间,宝宝很快就会忘记原来的睡眠习惯。

“我才知道,孩子半夜醒了其实不用哄!”
同事一边说,一边为自己惋惜地直摇头。
前几天,同事做早教师的表妹去家里过周末,两人聊到很晚。到半夜1点半左右,孩子听到响动坐了起来,哼哼唧唧地哭。
同事一如往常,立刻想去抱,结果被表妹一把拉住,让她先等一等。
正在同事纠结的时候,孩子扑腾了几下,竟然自己又躺下睡了。

表妹说,6个月以上的孩子,只要没生病,半夜醒来哭闹一会儿自己就能继续睡。如果父母干预不当,反而会把夜醒变成失眠。
父母很多出于关爱的小动作,其实都影响了孩子的睡眠。
● 一有动静就拍
孩子从浅睡眠到深睡眠,需要一个过程。浅睡眠期,手脚动一动、哼哼唧唧很正常。
如果孩子一翻身、一哼唧,父母马上就去抱、拍背,反而会让孩子在浅睡眠里醒过来,没办法接觉。

● 孩子刚醒,就开大灯
孩子对光线比较敏感,突然开灯会让孩子在强光刺激下,一下子变清醒,会感到很不安,哭闹地会更厉害。
如果我们实在不放心,可以准备光线暗一些的夜灯。

● 错误的抱睡奶睡
妈妈抱睡当然是最舒服的入睡方式,孩子也会觉得安全感。
但是对于6个月以上的孩子来说,一直抱睡,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睡眠习惯,孩子一旦感觉到妈妈要把自己放下,就会本能得哭闹。
抱睡的习惯越久,戒掉时孩子就越容易失眠。

在孩子失眠的道路上,大人和孩子,没有一个人是轻松的。为了让哄睡可以不那么焦头烂额,我们可以试着做这样几个动作。
❶ 孩子夜醒,鼓励爸爸去哄睡。
如果是妈妈去哄睡的话,孩子重新入睡的过程会变得无限长。
宝宝一闻到妈妈身上奶香,就本能地想要吃奶,妈妈如果不给吃,那孩子会哭得比之前更撕心裂肺;
可妈妈一旦心软给吃了,这个过程至少也得折腾10-20分钟,孩子不但入睡的时间被拖延,还很有可能“夜奶复吸”。
可要是换成爸爸去哄,那事情就简单多了,只有两个简单的步骤:“确认没事”,“哄哄继续睡”。

❷ 睡觉前尽量避免和孩子有过多眼神接触。
白天和孩子眼神交流能增进感情,但是睡觉前再进行眼神接触的话,就会让孩子变得兴奋。
父母可以借助些小工具,帮助孩子入眠,比如听听轻音乐,读一读绘本,让孩子的大脑尽量保持平静。

❸ 和孩子同房睡但不同床。
大部分儿科医生都建议,父母和3岁以内的孩子同房睡,但不同床。同房睡,能让孩子获得更强的安全感,就会更容易安抚,睡得也会更踏实。
如果孩子夜里有不舒服,或发生紧急情况,父母也好及时处理。
陪伴孩子成长,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是父母的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过程确实很艰难,但等到我们看到孩子长得更快更健康,你会发现,之前的咬牙坚持,都是值得的!
——End——

作者:凯叔母婴研究所所长。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