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针灸| 传统医学助力,告别失眠困扰

文 / 中医药文化
2019-09-23 06:11

手起针落

入肉寸所

艾草薄烟

袅袅缭绕

氤氲眼角

古法针灸

传承的

更是精神

失眠症

失眠,在传统医学中早有记载,《内经》中将之称为“不得卧”、“目不瞑”。失眠的主要表现有入睡困难、睡后易醒、睡眠清浅、晨起困乏。

失眠不仅影响日间活动,长此以往还会在情志方面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失眠发生率为45.4%,美国为32%~35%,英国为10%~14%,芬兰为11.9%,日本为21%。因而,失眠已经成为全球急需解决的医疗问题。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方法,失眠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GABAA复合体激动药、褪黑素受体激动药、抗抑郁药、非经典抗精神病药、抗组胺药,在该病早期治疗中,西药治疗可产生一定疗效,但长期服用易产生副作用,如:耐药性、成瘾性、戒断性等。

针灸治疗失眠症具有辨证论治、 整体调整的特色与优势, 并有安全、经济、疗效肯定和无副作用等优点, 被称为“绿色疗法”。

病因病机

形成不寐的原因很多,思虑太过,损伤心脾,心血暗耗,神不守舍,脾虚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即《类证治裁·不寐》曰:“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

情志所伤或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不寐。

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宿食停滞,壅遏于中,胃气失和,阳气浮越于外而卧寐不安。

心虚胆怯素体阴盛,兼因房劳过度,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火独亢。

病后、年迈久病血虚,产后失血,年迈血少等,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

历史发展

针灸治疗失眠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里对不寐的描述,结合病变的情况对肾脏经络进行特定的治疗。比如《素问·刺热》中,失眠的原因是肝热病,症状为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就采用“刺足厥阴、少阳”的方法。《灵枢·热病》中,失眠的原因是热病,症状为嗌干多饮,善惊,就采用“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的方法。

到了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扩大了失眠取穴的数量和范围。再往后,宋代的《针灸资生经》,明代的《针灸大成》等医书都对针灸治疗失眠有了一定的发展。

近代,失眠针灸疗法经历了大量的临床实验与研究后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既有传统的毫针治疗,又有创造性的梅花针疗法等。

治疗机理

以针灸方法安眠古代即有记载,针灸治疗失眠的机理和作用,在于能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1)调和阴阳

《灵枢·根结》篇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阳与阴,精气乃光,合形于气,使神内藏。”阐明了针灸治疗疾病具有协调阴阳的作用。人体在睡眠正常的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有导致失眠的原因作祟,如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虚胆怯、胃气不和等,均可导致阴阳失和而致失眠。针灸治疗失眠的关键,就在于根据证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归于“阴平阳秘”,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如阳气盛、阴气虚可导致失眠。反之,阴气盛、阳气虚可导致嗜睡。两者都可以取阴跷的照海和阴跷的申脉进行治疗,但失眠应补阴泻阳,嗜睡应补阳泻阴。

(2)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失眠的发生、发展在一些情况下也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针灸可以扶正祛邪,故可收到改善睡眠之功。如胃气失和、心火炽盛、痰热内扰、肝郁化火证型的失眠,皆因邪实而发,久则伤及正气,使失眠更加缠绵难愈。这时就应用针灸扶正祛邪,大凡针刺补法和艾灸皆有扶正的作用;针刺泻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但在具体运用时,必须结合腧穴的特殊性来考虑。

(3)疏通经络

人体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十二经的分布,阳经在四肢之表,属于六腑;阴经在四肢之里,属于五脏,并通过十五络的联系,沟通表里,组成气血循环的通路,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和气血及脏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失眠的发生,可以与气血失和、脏腑失调有关,这些病理特征可以反应在经络上,并可以通过针灸调节经络与脏腑气血的平衡,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常用方法

1.基本治疗
治法:调理蹻脉,安神利眠。以手厥阴经、督脉穴和八脉交会穴为主。
主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
配穴:肝火扰心者,加行间、侠溪;痰热内扰者,加丰隆、内庭、曲池;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者,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心胆气虚者,加丘墟、心俞、内关;脾胃不和者,加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
操作:神门、印堂、四神聪,用平补平泻法;对于较重的不寐患者,四神聪可留针过夜;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
方义: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脑为元神之府,印堂分布在督脉上,督脉入络脑,两穴相配可安神利眠。四神聪镇静安神。照海、申脉为八脉交会穴,分别与阴蹻脉、阳蹻脉相通,阴、阳蹻脉主睡眠,若阳蹻脉功能亢盛则失眠,故补阴泻阳使阴、阳蹻脉功能协调,不眠自愈。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选皮质下、心、肾、肝、神门、垂前、耳背心。毫针刺,或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2)皮肤针法:自项至腰部督脉和足太阳经背部第1侧线,用梅花针自上而下叩刺,叩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
(3)电针法:选四神聪、太阳,接通电针仪,用较低频率,每次刺激30分钟。
(4)拔罐法:自项至腰部足太阳经背部侧线,用火罐自上而下行走罐,以背部潮红为度。


注意事项
1.针灸治疗不寐效果良好,尤其是在下午或晚上针灸治疗,效果更好。
2.由其他疾病引起不寐者,应同时治疗其原发病。

3.辅以食疗

(1)酸枣粥

酸枣仁500克,大米100克。先将酸枣仁研碎,水浸取汁500克;再将大米淘洗干净,与酸枣仁汁同入锅,煮成粥即可食用。

功效:益气镇惊,安神定志。适用于易于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的失眠者。

(2)黄连鸡子炖阿胶

黄连10克,生白芍20克,鸡蛋2个,阿胶50克。先将黄连、白芍加水煮取浓汁、去渣。再将阿胶加水约50毫升,隔火蒸化,把药汁倒入后再慢火煎膏,将成时放入蛋液,拌匀即可。每晚睡前服。

功效: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适用于心烦失眠、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少津的失眠者。

(3)芹菜红枣汤

芹菜200~500克,红枣20~30枚,加入适量的水煮汤,分次饮用。

功效: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适用于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的失眠者。

(4)百合半夏红枣粥

半夏50克,百合50克,大米100克,白糖5克,红枣20枚。先煎半夏取汁一大碗,再在煎液中加入大米和百合、红枣同煮成粥,加糖食用。

功效: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适用于痰多胸闷、恶食嗳气、吞酸恶心、心烦口苦的失眠者。

(5)安神定志汤

远志肉20克,炒枣仁20克,石莲肉20克。水煎1小时,每日服2次。

功效:补养心脾,以生气血。适用于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的失眠者。

4.穴位按压

1、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可以摸到胫骨,它就在胫骨的后方。每天按揉5至10分钟,就可以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2、太溪:肾虚或阴虚火旺者,按摩太溪穴。此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是肾经的原穴。经常按摩具有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理胞宫的功效。

3、太冲:脚背上大拇趾和第二趾结合的地方向后,在脚背最高点前的凹陷处就是太冲穴之所在。每晚临睡前花10分钟来按摩,有明显的酸、麻、胀、痛的感觉为准。那些平时容易发急、火气特旺的人以及平时爱生闷气、不爱言语的人,经常按一按太冲穴,心情就会舒畅一些,失眠的症状也会缓解。

4、涌泉:此穴位于人体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是肾经的首穴。《内经》:“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双脚自然向上分开,或取盘腿坐位。然后用双拇指从足跟向足尖方向涌泉穴处,做前后反复的推搓;或用双手掌自然轻缓地拍打涌泉穴,最好以足底部有热感为适宜。按摩此穴位,有良好的补肾作用,可补肾安神。经常按摩也有固本培元、延年益寿的功效。

5、内关:位于掌心面,手腕横纹上2寸(同身寸,即每个人自身大拇指的宽度为1寸,下同),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6、神门:位于掌心面的手腕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在进行穴位按摩前,先水泡15~30分钟,以全身微微出汗为度。泡脚过程中可以听一些轻松的音乐,阅读优美的诗歌或者散文。出汗后注意适度补充水分。泡脚之后,在床上取坐位,依序进行以上穴位按摩,安眠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刘菲菲,张殿银.针灸治疗失眠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6):6.

杨智卿,王丹芬,艾宙.近5年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06):77-79.

崔海英,范佳,赵华.近10年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1):88-89+91.

Mallory LJ, Taylor DJ, Lichstein KL, et al.Epidemiology of insomnia and medical disorders[J].JAMA, 1997, 27824:2170-2177.

瞿萍, 陈贵海.失眠的药物治疗[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2, 102: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