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启盛中医辨证治疗失眠临床经验_泰和国医
唐启盛中医辨证治疗失眠临床经验
作者:唐启盛,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北京市首届中青年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专科抑郁症协作组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脑病分会常委。出诊时间:北京泰和国医医院每周四坐诊
1 病本在心,神不安则不寐
不寐一证,古称 “不得眠”“不得卧”“目不 瞑”,轻者 入 寐 困 难,寐 而 易 醒,或 醒 后 不 能 再 寐,或时寐时醒; 重者彻夜不能入寐。唐教授认 为,本病多由思虑过度、劳伤气血、内扰神明而 生; 病位在心,累及五脏; 神明不安是本病的核 心。《景岳全书》曰: “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 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 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 者多虚”,指明了不寐证的病机要点。
1. 1 神受邪扰而不安
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郁不舒,郁而化火,
火性 上 炎,则 心 神 不 安。饮 食 不 节,肠 胃 受 伤, 宿食停滞,酿为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 气不和,心神受扰而不安。此二者,皆为心神受 扰、痰热之邪扰动而不安之证。
1. 2 神明失养而不安
思虑劳 倦 太 过,思 虑 则 伤 心,劳 倦 则 伤 脾, 心脾两伤,营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心,则心 神不 安; 或 素 体 虚 弱,复 房 劳 过 度,肾 精 久 亏, 不能上交于心,水不济火,则心神失养,此即张 景岳 “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 其室”之证; 或心虚胆怯,决断无权,遇事易惊, 心神不安,亦可导致不寐。唐教授指出,此三者 皆为心神失于荣养而不得安宁之证。
2 辨证施治,调神则寐自安
唐启 盛 教 授 指 出,本 病 之 治 当 补 虚 而 泻 实,
而其重在调神。神受邪扰者,祛邪而安神; 神失 荣养者,补虚以安神。
2. 1 调畅情志、开其心结
长期失眠患者,多由思虑过度、情志不遂所 致,精神压力大,甚至合并焦虑抑郁,治疗极其 棘手。唐教授主张,首先予以疏导之法,树立其 信心,坚 定 其 意 志,打 开 其 心 结,于 无 形 之 中,
款之曲之,使其释怀,提高依从性,使其心情豁 然,情志调畅,为药物治疗奠定基础。《内经》云 “恬淡 虚 无,真 气 从 之,精 神 内 守,病 安 从 来”,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病乃不愈”,说明心理情 绪对于疾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性。唐教授善治心 病,常说心病尚需心药医,主张身心并治,重视 药物治疗前后的精神调摄和防护,重视心理疏导。 2. 2 邪实者,祛邪以安神
唐教授认为,临床常见之邪实,无非气、火、 痰、食,治以 疏 肝 解 郁、清 心 泻 火、健 脾 化 痰、 消食化积,必可奏效。凡情志不遂,或恼怒伤肝, 肝失 条 达,气 郁 化 火,上 扰 心 神 而 见 性 情 急 躁、 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
便秘结者,为肝郁而化火,母病及子,而致心火 亢盛,故见不寐。此时需疏达其气滞,清泻其壮 火,唐教授喜用龙胆泻肝汤或丹栀逍遥散加减治 之。若平素饮食不节,体态臃肿,脾胃不和,失 于健 运,胃 气 不 降,食 谷 不 消,则 食 停 而 生 痰,
痰积 而 生 热,痰 热 上 扰,心 神 不 宁,而 见 胸 闷、嗳气泛恶、腹胀、心烦不寐、口苦口黏,头重目 眩,夜寐不安,此即 《素问·逆调论》所云 “不 得卧……是阳明之逆也 ……阳明者,胃脉也,胃 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
故不得卧也。”唐教授喜用温胆汤加减治之。气滞 者,常加香附、郁金; 痰积者,加天竺黄、橘红; 火郁者,加夏枯草、灯心草; 食停者,加焦三仙、 陈皮、砂仁。
2. 3 正虚者,补虚以安神
唐教授认为,长期失眠患者虚证居多,虽亦 有烦热躁动等神明不安之象,似乎为实热,然多 倦怠乏力、舌淡、脉细,实为虚热之证,应治以 滋阴养血、益肾填精之法。若思虑过度,耗伤心 血,心肾不足,心血亏虚,则心神失养,为心脾 两虚、心肾不交证候表现,即张景岳所云 “无邪 而不寐者,必营气不足”之证, “营主血,血虚则 无以养 心,心 虚 则 神 不 守 舍。”依 《金 匮 要 略》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多治以酸枣 仁汤加减。方中酸枣仁养心安神; 茯苓健脾渗湿, 使脾运健而心神得安; 知母清心除烦、滋养阴液, 阴液充足则虚火得抑,又可泄相火、安君火,使 心神安而入眠; 川芎养血活血、疏通血脉,使心 血畅行无滞,心神出入无碍。对于素体阴虚,肾 精亏虚,水不济火,心神失养者,症见心烦不寐、 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 热,舌红脉细,此为肾精不足,宜用养血安神之 法,唐教授多选黄连阿胶汤加减,虽有热而不宜 过于攻,仍以补养为君,使阴血得养而心神得润, 志意安宁而眠复如常。其经验尤在重用刺五加益 肾填精、安神益智。刺五加与人参同科,益肾填 精,有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之功,最能安神 定志,《名医别录》载其 “补中益精,坚筋骨,强 志意,久服轻身耐老。”唐教授用之治疗多种神志 疾病,皆有显效。若患者素体心胆虚怯,性格内 向,遇事善惊,胆怯心悸,是心胆之气不足,心 气虚,则神亦失于温煦,故神浮而气怯,治宜益 气镇惊、安神定志。唐教授多予安神定志丸加减, 以温心阳、壮胆气、镇神气为主。血虚甚者,合 用四物汤; 肾阴虚者,加用山萸肉、山药、枸杞 子; 精血不足者,则加用血肉有情之品,如鹿角 胶、龟板胶之类; 气虚及阳者,常加巴戟天、仙 灵脾。
唐教授强调,临床所见并非单一证候,对于复杂病证,应析清其内在病机,以多种安神法同 用,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调 “神”,或祛邪,或 扶正,或祛邪扶正兼用。
2. 4 常用特色配伍对药
2. 4. 1 刺五加-夜交藤,补精以安神: 刺五加,补 精安神; 夜交藤,养血安神。二药合用,益肾精、 补心血、安心神。临床上见腰膝酸软、气虚乏力、 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等肾精亏虚、心血亏虚、心 神失养症状明显者,应以补脾益肾、养心安神之 法,予二药合用。常用剂量: 刺五加 60 g、夜交藤50 g。
2. 4. 2 甘松-绿萼梅,解 郁 以 安 神: 甘 松 味 辛 行 气,芳香醒脾,《本草纲目》称其 “( 气味) 芳香, 甚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张锡纯 认为其油有安神之效,广泛应用于神志疾病的治 疗; 绿 萼 梅 味 微 酸,功 于 疏 肝 解 郁、和 中 化 痰, 《本草征要》有 “躁烦易怒多疑,酸以柔之可择” 的记载。二药合用,疏肝柔肝、解郁安神。临床 见胸胁 胀 痛、郁 郁 不 舒 等 肝 气 郁 结 者,以 甘 松 15 g、绿萼梅 15 g 合用。
2. 4. 3 夏枯草-灯心草,清热以安神: 灯心草质轻 上浮,功于清降心火而除烦; 夏枯草为苦泄辛开 之品,性寒凉,主入肝经,长于清肝泻火。二药 合用,清心热、泻肝火,引热下行,给邪以出路。 临床上见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等心肝火旺症状明 显者,以灯心草 6 g、夏枯草 20 g 合用。
2. 4. 4 胆南星-青礞石,化痰以安神: 胆南星味苦 性凉,入肝胆二经,功能燥湿化痰; 青礞石善涤 除顽 痰、胶 痰,对 顽 痰 引 起 的 神 志 异 常 有 奇 效。 二药合用,化痰以安神,对于痰热扰心之证尤为 适宜。临床上见躁扰不宁、神志昏蒙、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等症者,应予化痰安神之法,以二药 合用,常以青礞石 30 g、胆南星 15 g 合用。
2. 4. 5 生龙骨-生牡蛎-磁石-珍珠母,重镇以安神: 此四药皆为金石之品,质重而善降,有重镇安神、 潜阳敛阴之功,唐教授认为,神属阳,喜升不喜 降,病则常浮越,故必镇而降之,方可使神明得 以潜藏,因此他常将四者合用,取其重镇安神之 力。常用剂量: 生龙骨 15 g、生牡蛎 15 g、磁石 15 g、珍珠母 30 g。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70 岁,2015 年 1 月 15 日初诊。患 者入睡困难 6 年余。失眠反复发作,口干、口苦、伴头晕,痰多胸闷,服艾司唑仑 1 片每晚睡 2 ~ 3 h,甚则整晚不能入睡,白天困倦乏力。就诊时 伴痰多胸闷,右侧眉棱骨痛,纳呆,大便干,小 便调。舌红,苔黄腻,脉弦细。高血压病史 11 年,
测 BP160 /90 mmHg。西医诊断: 睡眠障碍,高血 压病; 中医诊断: 不寐,眩晕; 辨证: 肝阳上亢、 痰热内扰、心神不宁证; 治法: 平肝潜阳、化痰 清热、清心安神。方药组成: 柴胡 15 g,生栀子 10 g,白芍 20 g,刺五加 30 g,夜交藤 50 g,合欢 皮 15 g,胆南星 15 g,生甘草 10 g,知母 15 g,茵 陈 20 g,钩藤 10 g,牛膝 15 g,珍珠母 30 g,生龙 齿 15 g,陈皮 15 g,天麻 20 g,川楝子 15 g,元胡 15 g,青礞石 30 g,焦三仙各 15 g。7 剂,水煎服。
2015 年 1 月 22 日二诊: 服药 后 睡 眠 明 显 改 善,入睡 可,头 晕、口 干、口 苦 好 转, 大便干,
小便可,汗多,仍需服用艾司唑仑 1 片,但入睡可 达 6 h。血压降至 146 /86 mmHg,头晕缓解,胸闷 好转。上 方 减 川 楝 子、钩 藤、元 胡, 加 浮 小 麦30 g、防风 15 g、生黄芪 30 g、山芋肉 15 g、炒薏 苡仁 20 g、磁石 15 g。继服 7 剂,水煎服。
2015 年 1 月 29 日三诊: 睡眠明显改善,偶有 反复,晨起口苦减轻,纳可,二便可。上方减牛 膝,改刺五加为 60 g。继服 14 剂,水煎服。1 个 月后随访,患者已停服艾司唑仑,睡眠安稳,精 神好转,血压稳定,诸症未再反复。
按: 患者反复失眠 6 年余,从症状和舌脉看, 既有本虚,又有标实,痰、热、郁、虚诸种 病 机 夹杂。唐教授遵循祛邪与扶正并用的原则,综合 清热、化痰、理气、重镇、安神之法,使痰 热 化 而气机畅,心血足,神志清,故数载不寐之证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