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过敏性鼻炎,药物如何选?

文 / 医学界儿科频道
2021-01-22 09:28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尽早就医,尽早治疗!

儿童过敏性鼻炎(AR),也称儿童变应性鼻炎,已经成为儿童主要的呼吸道炎性疾病,发病率高,并对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儿童AR患者症状易与普通感冒混淆,导致很多患儿发病后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而规范性应用抗过敏药物对于减轻患儿过敏症状,提高儿童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儿童AR治疗需要防治结合,防治原则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

图1 儿童AR的防治采取阶梯治疗模式

之前,通过《儿童过敏性鼻炎,一文读懂!》,相信大家已经对过敏性鼻炎有了初步了解,今天小编将重点介绍儿童AR的药物治疗方案。

一、5类常用药物

1、抗组胺药物(抗H1受体)组胺是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的一种具有促炎作用的神经递质。抗组胺药可与H1受体结合,使活性受体向非活性受体转换,进而拮抗组胺发挥生物学效应。

(1)口服抗组胺药

第二代抗组胺药为儿童AR的一线治疗药物,临床推荐用于儿童患者的治疗。这类药物起效快速,持续作用时间较长,能显著改善鼻痒、喷嚏和流涕等鼻部症状,对合并眼部症状也有效,但改善鼻塞的效果有限。

常用的药物为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因其具有亲脂性低、镇静作用小、几乎无抗胆碱作用的优点,而成为儿童用药的首选。

(2)鼻用抗组胺药

鼻用抗组胺药物起效快,临床上季节性、常年性、间歇性发作的患儿可使用该类药物。常用药物为氮卓斯汀、左卡巴斯汀和奥洛他定等。

2、鼻用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和抗水肿作用,其抗炎作用为非特异性,对各种炎性疾病均有效,可持续控制炎性反应状态,是治疗儿童AR最有效的一线推荐药物。

常用药物有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糠酸莫米松等。掌握正确的鼻腔喷药方法可以减少鼻出血的发生,应指导患儿避免朝向鼻中隔喷药。

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对鼻塞症状的改善作用优于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临床上对于鼻塞症状重的患儿可在第二代抗组胺药及鼻用糖皮质激素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4、肥大细胞膜稳定剂

肥大细胞膜稳定剂为儿童AR的二线治疗药物,临床酌情使用。其中,色甘酸钠和曲尼司特临床较常用,对缓解儿童AR的喷嚏、流涕和鼻痒症状有一定效果。

5、减充血剂

对于有严重鼻塞症状的AR患儿,可短期局部使用减充血剂,连续使用不超过1周。临床不推荐口服减充血剂(伪麻黄碱等)常规治疗AR。

二、不同年龄段,用药方案不同

婴幼儿AR的具体用药方案应根据年龄、AR类型(间歇性或持续性、严重程度)和共病情况,以及相应药物的安全性、疗效和依从性及剂型等因素而制定。

首先了解两个名词:(1)间歇性AR:症状发作<4d/周,或<连续4周。(2)持续性AR:症状发作≥4d/周,且≥连续4周。

轻度间歇性儿童AR采取抗组胺药物治疗,中-重度间歇性和持续性儿童AR采取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或(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用药。

注:抗组胺药物一直贯穿治疗的始终!!!

(一)婴幼儿

以轻度间歇性AR为主,首选口服抗组胺药物。

1、<6月龄,目前缺乏6月龄以下婴儿AR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治疗方案以盐水或海水鼻腔冲洗、雾化等辅助治疗为主。

2、6月龄至1岁,推荐西替利嗪(0.25mg/kg,早晚各1次);因仅少数口服抗组胺药具有1岁以下AR患儿的安全性及耐受性临床研究,西替利嗪具有治疗6~11月龄AR或其他过敏性疾病婴儿的安全性研究证据。

3、1~2岁,推荐口服抗组胺药治疗1~4周。西替利嗪滴剂具有12~24月龄患儿的临床证据,推荐西替利嗪儿童剂型(早晚各口服2.5mg),症状控制则停药。口服氯雷他定糖浆用药需咨询医师。

4、2~3岁,可选择西替利嗪或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治疗2~4周,夜间鼻塞症状明显的患儿可添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2周。如仍未控制,则重新诊断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婴幼儿持续性AR较少,可选择口服抗组胺药治疗4~12周。

(二)3~6岁的儿童

按照发作时间及程度:轻度间歇性和持续性、中至重度间歇性和持续性,可选择起始口服抗组胺药4~12周或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4周;症状严重者,可二者联合治疗4~6周,或添加鼻用抗组胺药或白三烯受体阻断剂联合治疗,或考虑鼻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阻断剂三药联合治疗≥4周。

如果明显改善,则给予口服抗组胺药单药维持治疗至少1个月。

小结关键是家长和患儿都不能偷懒,一定要规范治疗!参考文献:[1]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抗组胺药治疗婴幼儿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9,34(9):721-728.

[2]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儿童过敏性鼻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9,34(3):169-175.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责任编辑:李小荣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