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感冒”和“不想感冒”的朋友,一定要看!
本文共 1600 字 阅读约需 2 分钟
不少人最近出现了一些感冒症状,觉得是受了凉。
之前有一次我流鼻涕,也被老丈人数落,说我肯定是因为晚上睡觉没盖被子着凉了。
着凉了就会感冒吗?
过去一百年,已经有不少科研人员想搞清楚“着凉”是怎么回事,做了很多临床试验。而关于冷空气、冷水洗脚等“着凉”的情况是否会增加感冒的风险,目前医学教科书的观点是没有因果关系。
冬天感冒的人多的主要原因是
病毒在干冷的环境下比较容易存活,同时冬天人们容易挤在封闭的室内环境里,更容易交叉感染。
对于一般人来说,很多时候也没有必要特别的明确诊断,毕竟流鼻涕这件事情大多数时候是可以自己缓解的,实在不舒服吃点对症药也就行了。
感冒了怎么办?
常规对策有 ——
首先注意多喝水
避免空气中的刺激物,如香烟烟雾
注意用生理盐水洗鼻子
喝热水、洗热水澡
用加湿器、空气净化器让房间空气变得潮湿、干净一点
另外,理论上可以让你的鼻窦粘液水分多一点,有助于缓解鼻塞,也可以喝点热茶、热咖啡什么的,毕竟它的热蒸气总归对于湿润气道有点帮助。
不过有关加湿空气用于缓解感冒症状的临床试验结果很不一致,具体还是以你自己症状得到缓解、觉得舒服了的方法最合适。[5]
如果鼻塞严重,那
空气鼻贴
也不错,可以把鼻腔撑起来。但是我之前买过儿童的鼻帖想给顾大美贴,结果她是死活不肯用,可能是因为她的鼻子实在太塌了。
注意事项
擤鼻涕也要注意
不要同时捏两侧
,最好只捏住一侧的鼻子之后擤另外一边。
如果你经常用干的纸去擦鼻子,你的鼻头部分很可能很快就红了。你可以
考虑擦点保湿霜,或者用湿纸巾来擤鼻涕。
打喷嚏的时候最好
用纸巾捂住
,没有纸巾可以用手肘部来捂住口鼻,以免传播给别的人,自己也要及时地洗手。
饮食方面
注意
减少辛辣刺激
、油盐多
的食物,避免引起呼吸道的不适。
水分一定要摄入充足,可以通过尿液是否呈透明、淡黄色来判断水喝得够不够。
此外也可以多吃一些牛奶、豆浆、粥、瓜果、蔬菜之类
富含水分的食物。
家里一定要常备
第3代补液盐
,有条件的还可以买一点更好喝的补液盐。
感冒了可能出门少晒太阳不够,可以吃
400IU维生素D补充剂
。
必须重视的情况
如果超过一周都没有好,仍然流鼻涕,一定要重视起来,积极就医。
流感:
如果你有流感的症状,比如发烧温度非常高,同时
肌肉酸痛、发冷、大量出汗头痛
等等,最好尽快就医就诊,包括可能及时地吃抗病毒的药物!
过敏:
如果你的鼻涕是
水样的,同时眼睛也觉得痒痒
、会流眼泪等,更可能是跟过敏相关,这时可以咨询医生和药师后,使用抗过敏的药物。
细菌感染:
如果你流鼻涕的症状
超过了十天,或者同时伴有发烧,甚至是鼻涕是黄色或者绿色的
,很可能是有细菌感染,一定要及时就医。
不想感冒怎么办?
好好做好预防!
因为如果真的是感冒,那就是病毒感染,
预防的重点是防范病毒传播
,包括:
经常洗手
打喷嚏的时候注意掩住口鼻(可以用手肘部)
不要随便摸眼睛和鼻子
不要和其它人共用毛巾水杯
家里通风……
福利时间
留言聊聊
每次感冒最让你难受的是什么症状,你是怎么缓解的?
截至后天中午12:00,我将从留言区选5位朋友,
每人送出丁香医生超柔鼻子纸100抽6包~
参考资料 (2020.9.4):
[1] Havard T. 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Gluten: A Benefit or Harm to the Body?, https://www.hsph.harvard.edu/nutritionsource/gluten/
[2] 丁香园,临床综述:乳糜泻诊疗新进展, 2015, http://gi.dxy.cn/article/102496
[3] FDA, Gluten and Food Labeling, https://www.fda.gov/food/nutrition-education-resources-materials/gluten-and-food-labeling
[4] Niland, Benjamin, and Brooks D Cash. “Health Benefits and Adverse Effects of a Gluten-Free Diet in Non-Celiac Disease Patient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vol. 14,2 (2018): 82-91.
[5] Lebwohl, Benjamin et al. “Long term gluten consumption in adults without celiac disease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vol. 357 j1892. 2 May. 2017, doi:10.1136/bmj.j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