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说川崎病,虽然前驱症状很像感冒,如何做方能使孩子化险为夷?

文 / 育儿常识分享
2020-12-26 19:24

川崎病与感冒哪里相似?

在家长的习惯思维里,发热就是感冒的御用名词,是啊,作为对医学知识不甚了解的家长,这种想法无可厚非,毕竟每个孩子感冒发热的几率如此之高。而川崎病并不是儿童常见疾病,但近年有持续增多的趋势;在我国儿童中有49.4/10万的发病率,如果我们不早期发现并治疗,那川崎病就是按在孩子身上的一颗“定时炸弹”——心脏动脉瘤或破裂,说起这道坎,谁的家长也不愿意自家孩子去迈,遭遇如此高的风险和代价,实在太输不起,不如进一步了解、防微杜渐好。

今年5月份我已经洋洋洒洒7000字,给家长介绍《孩子这病看似发烧令人心焦,实则川崎病,医生:动脉瘤更危险》的文章,之所以再次谈起川崎病,是因为此病在我身边一直就没有真正消失,近期在我们病房也连续发生了2例,关键是家长对此病的认识还比较陌生,甚至不以为然,医生,是不是有点大惊小怪啊?这就让我觉得身上有一副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定要帮助家长重新认知儿童川崎病。今天我当然不会重新介绍川崎病的概念问题,而是换一个角度去帮大家答疑解惑,目的就是让家长认识到川崎病的危害。

我们都比较了解上呼吸道感染,首先此病90%以上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从鼻、咽、喉的症状起病,比如鼻塞、流涕、打喷嚏、咽喉疼痛、及咳嗽,伴有不规则发热,体温一般再38℃左右;发热充其量3~5天可以自行退热,更主要的是孩子的精神状态及一般情况并不严重,而且自然病程5~7日即可自愈。一般没有并发症发生,严重的可以继发支气管即肺炎。

感冒多以呼吸道症状为主: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及咳嗽

川崎病的典型特征:

川崎病的实质以持续高热为主,以全身皮肤、黏膜淋巴结的急性炎症反应为表现的一种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

虽然川崎病表面看,其前驱症状与感冒略有相似,但实际上其发病诱因、主要症状、并发症及预后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最关键是发现不及时容易导致严重的心脏血管动脉瘤,假如破裂将直接危及生命。

1、持续发热:这与感冒发热显然不同,一则感冒的热度没有那么高、热程仅有3~5天,而川崎病体温可持续39~40℃之间,体温波动多呈稽留热(每日T波动<1℃)或弛张热(每日T波动>2℃以上);而且发热时间可持续5~14天或更长,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

2、眼睛结膜炎:典型的眼睛球结膜充血发红,多在起病的3~4天出现,但看不见眼睛脓性分泌物,一般在热退后结膜充血发红消失。

眼部鲜亮发红,没有脓性分泌物(如图所示)

3、口唇及口腔黏膜、舌急性充血:口唇充血并皲裂,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典型的草莓舌。

嘴唇皴裂发红;草莓舌;或者口和咽粘膜发红(如图所示) 嘴唇皴裂发红;草莓舌(如图所示)

4、急性手足硬性水肿和手掌(跖)红斑:在恢复期手指(趾)端甲下和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指(趾)甲有横沟,重者指(趾)甲亦脱落。

在手背、脚背出现肿胀,手掌脚掌会弥漫性发红(如图所示)

5、全身多形性红斑和猩红热样皮疹:典型表现常在第1周内就出现。伴有肛周皮肤发红和脱皮。

多形性红斑:(如图所示)

6、颈淋巴结肿大:在颈部的单侧可触及数枚1.5厘米大小肿大的淋巴结,有触痛、表面皮肤不红、无化脓。

单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如图所示)

7、孩子的精神状态可表现出非常烦躁或倦怠、萎靡不振,由于急性的全身炎症反应,中毒症状比较重,因此孩子往往表现的精神状态更加不好,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或嗜睡、食欲不振。而感冒相对川崎病就比较轻,有的孩子虽然发热中,仍然可欢蹦乱跳,该玩就玩、该吃照样吃。这也是两者之间从临床表现方面最容易让父母区别的。

以上是川崎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记住可以通过这7大症状表现,出现的时间节点,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加以区别,当出现持续高热不退(5天以上),且发病早期就出现全身皮肤黏膜、淋巴结表现(典型的红眼睛、草莓舌),我们就要高度怀疑川崎病,及早去医院,让医生进一步明确诊断,早期进行大剂量的免疫球蛋白的冲击治疗,是可以阻断全身炎症反应的蔓延。

精神萎靡不振

温馨小贴士:作为初步了解川崎病,我想家长只要把川崎病的典型症状及表现记住,那么就可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尤其是在发病的10日内能够进行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的冲击治疗,川崎病的预后都会较好。

当我们了解了川崎病的发病特征以后,最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川崎病的危险性是什么?即急性心脏炎(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及动脉瘤(破裂)是川崎病的严重并发症。

动脉瘤模型图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介绍,约有25%的病例都会出现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的病变。而川崎病发生心脏炎及冠状动脉改变,在早期并无典型的临床表现,一般是不容易被发现的。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发现这些改变的呢,记住简单了解一下:

1、各项炎症指标均升高:一般发病(2~3周)都会有血常规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典型增高,伴有贫血、C反应蛋白、凝血酶原及转氨酶指标升高。

2、各项免疫指标均出现特异性增高:如血清抗体、免疫复合物、细胞因子及补体C3都明显增高。

3、心电图明显改变:如果出现广泛性的ST段抬高和低电压则提示心包炎;如果是ST段明显抬高、T波倒置及异常Q波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4、超声心动图的改变对诊断动脉瘤最有意义:这是川崎病最重要的辅助检查。具体改变是通过检查可以发现心包积液、心脏瓣膜反流、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形成。

5、X线胸片的改变为肺部纹理增多、模糊或片状阴影,心影扩大都有诊断意义。

X线胸片显示动脉增宽

那么,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在发病的第1~6周内,由于川崎病引起的炎症反应,使供应心脏血液循环的冠状动脉受到损害,而出现的一系列阳性改变,即通过临床检验炎症指标和超声心动图实时检查,早期预知或动态的发现急性心脏炎(心肌、心包和心内膜炎)及心律失常的改变,则提示临床将高度警惕冠状动脉瘤或狭窄的出现。

在发病第2~4周,如若出现冠状动脉改变,就需格外注意各项动态指标,有些孩子冠状动脉瘤往往出现在恢复期。如若心脏的动脉瘤破裂可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这会让人猝不及防。尤其是2岁以下的小男孩,由于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是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

温馨提示:我们通过了解川崎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及相应的检查方法,发现川崎病早期发现并诊断并不困难,重要的是我们在遇见孩子持续高热,时间较长,一定要有川崎病的意识,在脑海中印上一个标记——川崎病。其实此病及早发现,也就没有说的那么”传奇“了。三、川崎病有哪些治疗原则?对控制炎症及预防动脉瘤起到关键作用?

1、初期的治疗原则:(川崎病应该住院治疗)

初期治疗的目标在于早期积极控制炎症、减少冠脉损伤,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以及血栓性阻塞,但凡川崎病确诊,就应尽早的开展精准治疗。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目的是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即可以抗炎及退热,并且可以预防冠状动脉瘤的形成。《儿科学(第九版)》推荐剂量是2g/kg,8~12小时内静脉缓慢输入,最好是发病10日内能够应用上。如果个别患儿会对免疫球蛋白不敏感,则可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1~2mg/kg,2~4周逐渐减量。

阿司匹林口服:主要具有抗炎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预防冠脉瘤作用,每日30~50mg/kg,分2~3次口服,热退喉3天咳嗽减量,2周左右减量至每日3~5mg/kg,维持6~8周。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动态观察,为防瑞氏综合征即急性的脑水肿及肝功能障碍。因此,在川崎病应用阿司匹林时要动态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其他对症治疗:

应根据病情加强对症及支持治疗,如补充液体、保护肝功能、控制心力衰竭、纠正心律失常等;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性治疗,加强基础护理,主要是口腔、皮肤黏膜的护理。

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

看似川崎病来势汹汹,但经过大量临床调研,此病也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只要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控制并发症尤其冠状动脉瘤,大部分病例的预后是好的。而且很少有复发,据统计,复发率仅有1%~2%。

如果早期积极治疗阻断冠状动脉改变的患儿需要出院后1、3、6个月和1~2年内全面复查。如果未经免疫球蛋白及阿司匹林规范治疗,患儿冠脉瘤的发生率可高达10%~20%;应该长期随访,每6~12个月一次;大约2年内冠状动脉的改变(扩张及冠脉瘤)会逐渐消失;尽管如此,冠状动脉壁也会增厚和弹性减低。

《儿科学(第九版)》及《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都明确解释,川崎病不传染,因为此病完全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因此,也没有疫苗好预防发病。

儿科学界专家共识,对于川崎病都没有涉及到预防这方面的经验,因为川崎病实际上是不容易预防的,此病是一种全身中小动脉的血管炎,由于真正的致病因素并不明确;变态反应性疾病与机体的免疫调理功能有关。一般越是年龄小,其免疫功能及免疫调理越差,需要经过漫长的免疫锻炼,因此,许多变态反应,孩子是无法免疫应答和免疫防御功能的,加之孩子小,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也不完善;因此一般的预防是很困难的。

综上所述,川崎病是儿童一种急性的免疫防御性疾病,发病早期与感冒发热有相似之处,但是这两种疾病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加之只要掌握川崎病的发热特征,即持续高热5日以上,同时有皮肤黏膜淋巴结症状,就不要迟疑,尽早去医院正规治疗,早早阻断冠脉扩张剂冠脉瘤的出现。因为,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的真正风险所在,需要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