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宣讲之如何呵护幼儿少感冒?

文 / 我的育儿心境
2020-12-06 10:38

家长们总是担心自己孩子着凉感冒,一感冒就是很多天不能上学,孩子受罪,大人也跟着遭罪。幼儿园园长带着这些问题和我聊了一下,所以今天给大家讲讲孩子在冬天应该怎么穿衣服以及关于提高抵抗力的问题。

我们体内有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视交叉后方的下丘脑较靠前侧的区域主要是促进散热,较靠后侧的区域主要是促进产热,这两个区域之间保持着交互抑制的关系,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我们正常人体温调定点控制我们的体温在37℃,如果说受到寒冷刺激了,就会产热,受到温热刺激就会散热,所以说我们人体相对智能的,即使穿的少点或多点,短时间内也不会怎么样。

当我们发烧的时候,体温调定点就会升高,比如升高到38.5℃,所以这个我们正常体温就是38.5℃,就跟一个程序一样,所以发烧的时候用那个退热贴没有意义,只能降低贴的部位的温度,并不能改变体温调定点。

频繁的脱衣穿衣体温调节中枢反应不及,反而容易生病,使孩子成为“温室的花朵”。

古人有一句慧语:“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小孩的新陈代谢速度比成人快,体温本就高一些,也很容易出汗。中医上面说儿童是“纯阳之体”,阳气宜升、宜散,不宜郁而不发,所以说孩子不宜穿的太多,使阳气郁于体内,不得散发。

(《医学源流论》:“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

这样子时间久了,温热郁于体内,到了春天各种传染病流行的时候更容易得病,比如红眼病、水痘、手足口等。

“三暖二凉原则”:背暖、肚暖、足暖。头凉、心胸凉。

穿多不如穿少:(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一种小婴儿会得的病“捂热综合征”,即由于过度保暖、闷捂过久引起的婴儿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乃至呼吸、循环衰竭的一种冬季常见病症。

我们关心孩子不能仅仅从自己的感觉出发而忽视了孩子与我们的生理差别。很多时候孩子没有你以为的怕冷。有一种说法“三个月以内的孩子应该比大人多穿一件,三个月以上的孩子应该比大人少穿一件”比较流行。

个人建议孩子穿衣服首先应该跟大人一样,大人(父母)穿多少,孩子穿多少。

穿厚不如穿多层:

推荐:国外科学育儿理念里都会提到的“洋葱式穿搭法”,像洋葱一样一层层裹着,穿搭多层衣物的方法。

①内层衣物透气排汗

②中层衣物要保暖

③外套要防风防水

室外早晚不必说,跟父母穿一样即可。户外活动时间我看了下大概在11点,这个时候温度已经比较高了,孩子又是在运动,推荐衬衣,毛衣,马甲,幼儿园室内现在温度在22摄氏度,一般来说衬衣加毛衣是够的。

内衣、开衫、马甲,出门再加个外套,热了随时脱。天冷的时候每一层都加厚,天热的时候也是一层又一层,只是都很薄。这种方法上幼儿园或者出门等,气候不稳定的时候,就很好灵活适应了。

三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自我表达冷暖,幼儿园老师也会适时照顾孩子,家长不用太担心。

很多家长摸孩子的手,觉得手是冷的,就应该多穿衣服,其实不对的,因为孩子没有发育好,末梢循环比较差,或者就是孩子玩的时候到处摸东西,温度被带走了,或者就是空气对流明显,体表温度降低,并不代表孩子真的冷了。

准确的判断办法:摸摸孩子的后颈部或者是后背,如果是温暖的,说明正好,有汗的话就说明穿多了。

1. 关于孩子吃饭

前面讲过“三分饥与寒”,那么为什么不让孩子吃的太饱呢?

吃的太饱容易伤害脾胃,造成消化不良,从而导致孩子营养不良。有的孩子会得一种病,我们叫“疳证”,就是孩子肚子很大,但是人很瘦,手脚经常冰凉。这就是因为不消化得的病。还有就是前年我见过一个孩子,“巨结肠病”,也是因为长期喂养不当,导致肠道里面积蓄了大量的没消化的食物,这样的食物很难排出体外,留在结肠里面,最后手术截取部分结肠。

吃的太饱抵抗力降低,很多可能觉得我在胡说,吃的饱饱的怎么可能抵抗力降低呢,给大家讲个故事(以下是故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食物摄入后进入胃,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进入大肠,再吸收,最后排出体外,这个过程时间很长,特别是在胃里和小肠。消化食物需要胃肠的蠕动,使人体很多的血液集中于胃肠道,其他地方的血液减少,所以我们吃完饭有的人会觉得头晕,想睡觉,就是因为脑缺血了,还有的人会浑身怕凉,因为体表流过的血变少了,带去的热量减少了。所以说吃得太饱的时候就会容易着凉,容易生病。

应该怎么吃?

虽然有的孩子的体重身高都达标了,但这不代表获得了足够的营养元素,光吃甜食、喝酸奶也可以获得足够的能量,但对孩子的免疫力没有任何帮助。

尽量全面,肉类,蔬菜,主食都要有,水果一天一个果子就够了,不要太多,尽量选择应季水果。蛋白质一定要摄入鸡蛋、牛奶,肉类等优质蛋白。

(营养师建议,一周要吃够50种食材,像米饭、面条馒头等主食要占50%。)

2. 关于喝水

多饮水,美国著名医学博士F.巴特曼在《水是最好的药》一书就阐明了身体缺水是许多慢性疾病的根源。

孩子一天喝的水量。2-3岁,750ml/天,4-7岁950ml/天,如果吃饭时候喝汤或者水果较多的话,相应减少。

3. 睡眠充足多运动

多睡觉,孩子3-5岁,至少保持8小时,12小时也是正常的。

不建议睡前喝牛奶。睡前喝奶是很多孩子从婴儿期就延续下来的习惯,而忽视了睡前刷牙或漱口的习惯。殊不知,细菌最喜欢牛奶,最喜欢在隐蔽的咽喉部位繁殖,这样容易诱发反复呼吸道感染。从中医角度来说,牛奶属于肥甘厚腻之品,喝的多了本就会影响脾胃功能,产生痰湿,从而致病,比如咳嗽,虚胖,所以牛奶尽量在白天喝。

多进行运动,孩子每天运动时长应保持在3个小时,分多次进行,这样也有利于孩子发展发育。

4. 勤洗手但不要过度清洁

很多人喜欢给孩子用洗手液,很多觉得普通的还不行,还得用含酒精的,其实没有必要,一般情况下,只要洗干净了问题问题都不大。有一组数据,清水洗手,可以洗掉80%的细菌,用肥皂可以洗掉90%以上,现在的洗手液大概可以洗掉95%以上,含酒精洗手液可以洗掉99%。其实人体不管是表面皮肤还是肠道里面都有很多细菌,这些细菌与我们人类算是合作的关系,能维持人体环境的稳定。如果长时间缺少这些细菌,我们人体也会菌群紊乱。还有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到处都是细菌的地方,你把孩子保护的很好反而会变成温室的花朵,不能适应正常的环境。

5. 孩子感冒了怎么办

很多人都知道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正是因为这些分类把大家搞得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孩子跟大人不一样,孩子病程短,病情发展迅速,很多时候处理不及时就会拖得很严重,所以,一旦感冒了,别拖,特别是流行病爆发时期。我推荐一个方案,

感冒了,首选氨咖黄那敏颗粒,一般来说就够了。

如果有咽喉红肿疼痛,建议加上金银花口服液,不建议消炎药(比如头孢),

同时有发烧的,建议加上对乙酰氨基酚,这是对孩子伤害最小的退烧药,不建议红药水(布洛芬混悬液),

伴有咳嗽、咳痰、喘的加上氨溴索口服液,一般来说就没问题了。

另外,感冒了多喝热水是对的,有利于减轻感冒症状。

如果孩子觉得耳朵疼或者咳嗽发热两个礼拜以上,该去医院就去。

6. 还有一点就是咳嗽,很多家长孩子一咳嗽就喜欢给孩子吃抗生素,前几天一个家长还问过我,说家里孩子咳嗽好久没好,吃了药也不管用。

一般来说小儿咳嗽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1. 最常见的咳嗽,有痰,很多,很清稀,孩子睡觉时会出现喘,建议使用氨溴索口服液。

2. 咳嗽、咳痰,色白或黄,这个时候已经有炎症了,可以考虑用抗生素了,不过还是建议使用金荞麦片(颗粒)。这个时候一般咳嗽较深,还会出现疼痛。

3. 咳嗽,无痰或者少痰,也就是干咳,干咳的原因很多可能就是气候干燥了,喝点水补充水分就行,也可能是咽炎引起来的,建议使用甘草泡点水喝喝就可以了,也可以煮糖水梨给孩子吃,也可以加点川贝效果更好些。

4. 慢性咳嗽,咳嗽时间比较久,一个月甚至更久,这样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支原体感染了,这个时候需要用阿奇霉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肺气不足,孩子的生理特点是心常有余、肝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孩子心肝有余,所以孩子好动,运动量不够睡得不安稳,所以孩子好动是正常的;肺脾常不足,所以孩子容易伤了脾胃,容易生病,抵抗力低,也别是肺气就像是防御人体的士兵,肺气弱最常见的就是咳嗽,经常感冒。

建议多吃山药,每年都会有反复咳嗽发作的建议补脾益肺的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