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变成了“流行性出血热”,竟是老鼠搞的鬼

文 / 湖南医声
2019-04-30 04:14

近日,家住浏阳市的黄先生一星期前出现了发烧、头痛等不适症状,便买了些感冒药服用。

数日后病情还是没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便去了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检查。

急诊科医生接诊后发现,黄先生除了体温高达39度以外,血压也很低,不符合一般的感冒。

后经过血液检查显示黄先生的血小板只有41×109/。

同时肾功能已经出现损害,尿蛋白阳性,流行性出血热抗体筛查阳性。

考虑为“流行性出血热”。

于是被立即转入急诊重症监护室治疗。经抢救后,患者目前已经转入普通病房继续观察。

面对病情,患者家人表示疑惑,虽然家里有老鼠出没痕迹,但平常很注意卫生,为什么会感染上“流行性出血热”呢?

医生解释,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低血压,肾功能损害等特征,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

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含出血热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通过呼吸道传播;

二: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

三:被鼠类咬伤,或者破损伤口接触含出血热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或血液后,导致感染;

四: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传播。老鼠的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容易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传播,或者是进食了含出血热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致病的可能性大。

因此,灭鼠控鼠是应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根本之策。

医生提醒,流行性出血热的潜伏期一般1-2周,早期主要为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有些病例极易诊断为“感冒”,因此容易延误病情。

所以市民在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时应注意做到 “三早一就”: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及就近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通讯员 郭萃蓉 符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