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感冒多为表湿型,用中成药更管用
初夏天气渐热,潮湿多雨,表湿型感冒常见。表湿型感冒的症状主要是表证(如发热或畏寒、有汗或无汗等)以及湿证(症见头身困重等)相杂。治疗这种感冒用西药疗效不佳,且副作用、不良反应多,而中成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用后管用。
■万应甘和散:胃肠症状明显时用
本药具有芳香解表、燥湿和中、升清降浊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有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表湿所致的感冒发热、腹痛吐泻、暑湿泄泻等;以及流行性感冒、胃肠型感冒、急慢性胃肠炎、中暑、消化性溃疡、慢性迁延型肝炎、胆囊炎等见上述症候者。
用法:口服,成人每次9克,每天2次,泡服或煎服。如伴发热须另加生姜、葱、紫苏叶少许同煎服。颗粒剂,每次1袋,每天2-3次。胶囊剂,每次2粒,每天3次。
■九味羌活丸:头痛肢体酸痛明显时用
本药具有疏风解表、散寒除湿、退热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有一定的抗炎、止痛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表湿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干、肢体酸痛等,以及感冒、关节痛、头痛、肌纤维炎、面神经麻痹、落枕、下颌关节炎等见上述症候者。
用法:口服,丸剂,每次6-9克。颗粒剂,每次15克。片剂,每次4-5片。口服液,每次10毫升。以上均为成人剂量,每天2-3次。用姜汤、葱汤或温开水送服。但应注意:阴虚者(症见潮热、盗汗、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气虚者(症见面色苍白、神疲肢倦、少气懒言,自汗、舌淡胖等)慎用。
■避瘟散:伴晕车者较适用
本药具有祛暑辟秽、开窍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有降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所致的体温微升及促醒、提神醒脑等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表湿所致的头目眩晕、头痛、鼻塞、恶心、呕吐、夏季暑邪等;以及中暑、晕车、晕船见上述症侯者。
用法:口服,成人每次1袋。外用,取适量吸入鼻孔。片剂,成人每次1片,饭后服。但应注意:用本药期间禁用解热镇痛类化学药物,忌烟、酒、咖啡、浓茶。
■沙溪凉茶:有寒热往来者较适用
本药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宣肺止咳、化湿宽中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有镇静、镇痛、催眠和抗菌等作用。临床上用于表湿所致的四时感冒、感冒伏热、外感传里(症见先有发热畏寒,后为发热不畏寒、无汗等)、四肢骨痛、寒热交作、胸膈饱滞、劳倦等,以及初夏、炎夏感冒见上述症侯者。
用法:煎煮茶,用水适量煎服。袋泡茶,用开水泡服,成人每次1 包,每天1-2次,重症可加倍,儿童酌减。颗粒剂,开水冲服,每次7克,每天1-2次。
■暑湿感冒颗粒:小儿较适用
本药具有清暑祛湿、芳香化浊的功效。用于外感风寒、暑湿所致的感冒、胸闷呕吐、腹泻便溏、发热不畅等;以及温热潮湿天气所致的流行性感冒、食物中毒、霍乱、急性胃炎、急性肠炎、胃肠型感冒(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者)等见上述症侯者。
用法:口服,每次1袋,每天3次,开水冲服。小儿酌减。但应注意:用药期间清淡饮食,多饮温开水,适当饮淡盐糖水。
■痧药:伴中暑前兆、虚脱者适用
本药具有祛暑解毒、辟秽开窍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夏令贪凉饮冷、猝然闷乱、烦躁、胸痛吐泻、牙关紧闭、四肢逆冷、大汗淋漓等;以及中暑、中暑前兆、虚脱等见上述症侯者。
用法:口服,每次10-15丸,每天1次;小儿酌减。外用,研碎细吹鼻取嚏。但应注意:按规定用量服用,不宜多服;孕妇禁用。
除此之外,治疗表湿型感冒的中成药还有诸如解表清金散、抗感颗粒、少阳感冒颗粒等。必要时咨询医生或药师,用药2-3天如疗效不显,应到医院就诊。
(广东省连州市北湖医院副主任医师-陈金伟)
【我们只提供经专业记者编辑采编的靠谱内容,恭请您在此订阅,或移步关注大众卫生报微信公众号“dzws001”,获取更多实用健康卫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