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发烧,感冒的必读!看《黄帝内经》如何防治热病
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症,是中医内科六大急症之一。属于中医伤寒、温病、瘟疫、四时感冒或时行感冒范畴,外感热病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大部分感染性疾病。
二.伤寒症状第一天:头颈部疼痛,腰脊部肌肉僵直(原因:主一身之表的太阳经感受寒邪)。
第二天:身热,目痛,鼻干,不能安寝(原因:主肌肉并且行络于目,下行至腹的足阳明经感受风邪)。
第三天:胸胁痛,耳聋(原因:主管胆且行络胁肋至耳的足少阳经感受病邪)。
第四天:腹中胀满,咽干(原因:散布于胃上络于咽的足太阴经感受病邪)。
第五天:口干舌燥而口渴(原因:贯通于肾,络于肺,连于舌根的足少阴经感受病邪)。
第六天:烦闷,阴囊收缩(环绕阴器而络于肝的足阙阴经感受病邪)。
分界线:如果是三阴三阳都感受病邪,造成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就会死亡。
分界线:如果不是阴阳表里两经同时感染,就继续向下。
第七天:太阳之病就会衰减,头痛也会有好转。
第八天:阳明之病就会衰减,身体发热的症状稍微减退。
第九天:少阳之病就会衰减,耳聋将逐渐好转并能听到声音。
第十天:太阴之病就会衰减,腹部胀满的情况就会消除, 恢复正常,开始有了食欲。
第十一天:少阴之病就会衰减,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
第十二天:厥阴之病病就会衰,阴囊松弛下来,逐渐从少腹部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经消除,病也逐渐痊愈。
1.针对性:病在哪一脏,哪一经,分别予以治疗。
2.及时性:病发不超过三天。
3.病邪在阳表:用发汗的方法治愈。
4.病邪深入阴里:用泻法泻去病邪。
5.发热严重时不可以强行进食,因为此时饮食不消化而生热,可能引起重新发热。
6.得暑病(伤于寒邪而发病于夏至后)后,一定不要遏制出汗(让病邪通过汗液疏泄)。
1.太阳经受病:头痛。
2.少阴经受病:口感和烦闷。
3.阳明经受病:身热,胡言乱语。
4.太阴经受病:腹部胀满,不想进食。
5.少阳经受病:耳聋。
6.阙阴经受病:阴囊收缩,四肢发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