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舌头辨疾病(体质),不同体质的调理(舌诊)

文 / 感悟健康智慧
2022-03-20 09:52

中医舌诊历史的记载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年间,到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作为一个中医诊断方法已形成存在,当时我国现存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上涉及的舌诊相关知识,包括舌质、舌苔、舌觉等方面的内容已经出现。

舌诊属于中医的望诊,主要有望舌质,望舌苔二部分。舌质反映五脏精气的盛衰,阴阳辩证的状况,舌苔反映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同样也为阴阳五行的辩证提供了施治的证候。通过舌的观察的角度,从舌质、舌象、舌苔的现象上归纳出证候,并与脏腑阴阳证候联系起来,与三焦辩证,温病察舌联系起来,加强了中医向现代化辩证施治的步伐。

望舌诊主要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望舌苔主要包括舌苔的性质和舌苔的颜色。

中医认为,所谓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父母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个体差异。如果能根据自己的体质类型来养生,便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怎么了解自己是什么体质呢?平时又该吃些什么呢?针对各种体质,怎样护理呢?别急,伸伸舌头你就知道了。

根据舌苔辨识体质

1平和质

舌苔症状:舌淡红,苔薄白

症状:如果你体形匀称、健壮;面色红润且精力充沛;睡眠、饮食良好;大小便正常;性格随和开朗,对周围环境适应能力较强,那么,恭喜你,你是健康的,不过还需要努力保持下去。

注意事项:饮食要有节制,避免过冷过热或不干净的食物,合理搭配膳食结构,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坚持规律作息,不要过度劳累,不宜食后即睡,保持充足的睡眠,并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等适度运动。

点评:干净漂亮的舌苔,有这样的舌苔,说明身体很健康哦。

2气虚质

舌苔症状:舌色淡红、舌体胖大、嫩边有齿痕

症状:这类人平时怕冷、怕热,怕风,很容易感冒。属这种体质的孩子,容易成为反复感冒的受害者,每个月都要到医院打几次吊针,打完之后,当时好了,过一阵子又复发了。

饮食建议:因此,他们在饮食上,要注意多吃有益气健脾的食物,如山药、黄豆、白扁豆、鸡肉、香菇、大枣、蜂蜜等,少吃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空心菜、生萝卜等。起居应规律,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尤其在夏天的中午应适当休息,保持充足睡眠。平时注意保暖,避免劳动或激烈运动时出汗受风;避免剧烈运动,可做一些柔缓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操等,并持之以恒。

点评:比起平和质,气虚质的舌苔颜色就淡了很多,舌体还肥大,这种人经常感觉气短、疲乏没力气,不爱说话,还容易感冒。

3阳虚质

舌苔症状:舌色淡、舌体胖大、嫩边有齿痕、舌苔润

症状:这类人怕冷,夏天也不敢吹空调,尤其是上腹、背部或腰膝部总觉得有风,衣服比别人穿得多,手脚却冰凉,吃饭喝水总喜欢热的,吃或喝凉的东西总会感到不舒服,容易大便稀。性格多属于沉静内向型,喜欢安静。

饮食建议:阳虚质的人在饮食上,可多吃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温补阳气的食物,少吃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的食物。秋冬季节注意保暖,尤其是后背、上腹、下腹和足底部位。夏季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天气好的时候适当进行户外活动,选择一些舒缓柔和的运动,要避免出汗过多。

点评:这种舌苔看起来水汪汪,是有寒湿的表现。很多人以为这是湿热的体质,单纯吃薏米、红豆祛湿利水,效果是不好的。

这种体质最主要的原因是元气不够。“不是体内水太多,而是泵的动力不够。”杨志敏教授说,现在广东人中阳虚和气虚的比例是排在前两位的,并非湿热体质哦。

4阴虚质

舌苔症状:舌红、少津、少苔

症状:这类人大多体形瘦长,性格外向、活泼,甚至有点急躁。他们常感到手脚心发热,脸上冒火,眼睛干涩,脸上总像涂了腮红一样。这些人特别不喜欢夏天的暑热,因为这会让他们觉得更加口干,皮肤干,想喝水,大便也偏干燥,容易失眠。

饮食建议:他们在饮食上应多吃瘦猪肉、鸭肉、荸荠、银耳等甘凉滋润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性温燥烈之品。其居住环境宜安静,避免熬夜、剧烈运动和在高温酷暑下工作。适合做有氧运动,可选择太极拳、太极剑等动静结合的传统健身项目。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不宜洗桑拿。

点评:杨志敏教授说,在她临床遇到的大部分病人中,绝对的阴虚体质已经非常少见,很多时候是合并气阴不足,如果单纯吃滋阴药时间长了,肠胃会不好,这种情况最好不要自己乱调,一定要找专家进行调理。

5痰湿质

舌苔症状:舌体胖大、舌苔白腻

症状:他们体形肥胖,更重要的是腹部肥满松软。眼皮微肿,脸上皮肤油脂较多,容易出汗,常感到胸闷,痰多,动不动就会觉得四肢酸困沉重。性格上一般比较温和。通常来说,这些人很容易患上冠心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

饮食建议:这里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胖人都属于痰湿质。在《黄帝内经》里,肥人被分为三种:膏人、脂人、肉人。膏人,指的就是类似小刘这样的肥胖,腹部肥满松软,汗多且黏;脂人是类似杨玉环的那种,体形丰满而匀称,没有其他不适;肉人,是像运动员那样,也许体重超重,但体形基本匀称,肌肉结实,腹部不大。而需要减肥的只有第一种。

这类人在饮食上要注意以清淡为主,控制肥肉及甜、黏、油腻食物的摄入。可多食海带、冬瓜等。居住环境宜干燥不宜潮湿,平时要多进行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但运动时,通常需要达到出汗水平,所以衣着应透气散湿,且要经常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

痰湿质又分为偏虚和偏热类型。一般年纪大的痰湿质,偏虚的比较多。

如何区分痰湿是偏虚还是偏热呢?

假如这种舌苔加上经常口干、口苦、大便干结不通畅、精力又很旺盛,讲话声音很大,则多属于痰湿偏热;

假如面色暗淡、人偏肥胖、动辄大汗淋漓、大便又偏烂,这种就多属于痰湿偏虚类型。

6湿热质

舌苔症状:舌质偏红、舌苔黄腻

症状:这类人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易生痤疮粉刺,皮肤还容易瘙痒。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身重困倦。大便燥结或黏滞不爽,舌质偏红苔黄腻。他们多性格急躁易怒,对又潮又热的气候较难适应。

饮食建议:这些人在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可多食红小豆、绿豆、芹菜、黄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少吃羊肉、韭菜、生姜、辣椒、胡椒、花椒等甘温滋腻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热的食物。避免居住在低洼潮湿的地方,居住环境宜干燥,通风。盛夏是暑湿较重的季节,要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不要熬夜或过于劳累,必须保持充足而有规律的睡眠。运动上,适合做高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夏天由于气温高、湿度大,最好选择凉爽的时候锻炼。

点评:现在湿热体质的人已经比较少。经常在户外工作的人、马路清洁工人、蔬菜种植农民等,湿热质比较多,对于经常坐在办公室上班的白领来说,这种体质很少。

7血瘀质

舌苔症状:口唇黯淡或紫、舌质黯有点、片状瘀斑、舌下静脉曲张

点评:长期喝冷饮或年长的人士,血瘀质偏多。

症状:这种体质的人大多体形偏瘦,性格急躁,容易健忘。面色、口唇偏暗,常有色素沉着,皮肤干燥,容易出现瘀斑。不仅如此,他们头发易脱落,还常感到这疼那疼的。血瘀质的女性多是痛经的“受害者”,容易出现闭经,或经色紫黑有块、崩漏。另外,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肿瘤也与血瘀有关,应该引起注意。

饮食建议:这类人饮食上应多吃山楂、醋、玫瑰花、金橘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吃肥肉等滋腻之品。作息时间宜有规律,保持充足睡眠,应加强体育锻炼,以免气血运行不畅。

年轻人不要以为血瘀质是老年人专有的,长期喝冷饮、长期熬夜、长期失眠的人,容易因寒致淤,这种体质一定要找医生调理,否则时间一长,易患重疾。

8气郁质

舌苔症状:舌淡红或偏暗、苔薄白或偏干、白腻

症状:这种体质的人大多体形偏瘦,常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容易紧张、焦虑不安,多愁善感,容易感到害怕或受到惊吓,常感到乳房及两胁部胀痛,经常无缘无故地叹气,咽喉部常有堵塞感或异物感,容易失眠、健忘。

应该说,抑郁症的人少数属于先天遗传,其他人则可能是因过去一些不良经历造成的,与抑郁症关系密切。

饮食建议:这类人在饮食上应多吃黄花菜、海带、山楂、玫瑰花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作用的食物。此外,他们应尽量增加户外活动和群体性活动,更多地融入社会,不能总待在家里。由于这类人容易失眠,睡前一定避免饮茶、咖啡和可可等具有提神醒脑作用的饮料。

点评:没错,林黛玉可能就是这种舌苔。如果是年轻女孩子有这种舌苔,容易有乳房不舒服、痛经、头疼、动不动易哭等表现。

9特禀质

舌苔症状:形式多样,可见深大裂纹、花剥苔

症状:特禀体质有多种表现,比如有的人即使不感冒也经常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容易患哮喘,容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过敏;有的人皮肤容易起荨麻疹,皮肤常因过敏出现紫红色瘀点、瘀斑,皮肤常一抓就红,并出现抓痕,与西医所说的过敏体质有些相像。

饮食建议:这类人在饮食上宜清淡、均衡,粗细搭配适当,荤素配伍合理。多食益气固表的食物,少吃荞麦(含致敏物质荞麦荧光素)、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鲤鱼、虾、蟹、茄子、酒、辣椒、浓茶、咖啡等辛辣食物,以及腥膻发物或含致敏物质的食物。保持室内清洁通风,被褥、床单要经常洗晒。室内装修后不宜立即搬进居住,应打开窗户,让油漆、甲醛等化学物质气味挥发干净后再搬。春季室外花粉较多时,要减少室外活动时间。不宜养宠物,以免对动物皮毛过敏。保持充足的睡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天气寒冷时锻炼要注意防寒保暖。

点评:这类人通常比较容易过敏。有的人大病之后、或吃了很多西药也很容易有这种舌苔。

如果一个人的舌苔本来很干净,突然出现变厚等变化,说明内脏的消化功能、循环功能出现了一些疾病的萌芽,最好及时找医生咨询。

另外,体质有时候并非单一的,往往一个人兼杂多种体质,相当复杂,因此辨识体质最好找专业的医生帮忙,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