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主生发,是艾灸养肝、调理肝火旺盛的大好时机!
目前正值初春,春季养肝,人人都知道,但是这个季节,稍不注意,就会导致肝火太旺。
一、肝火旺的十大症状
中医所说的“火”其实是指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其中,肝火分为虚实两种。
实火多由于肝主疏泄的功能被破坏,肝气郁结而导致的;虚火是阴虚火旺,多由肝肾阴虚所导致。
1、头胀
常起于恼怒,头胀且痛,昏沉闷热,头筋突起,口干口苦,甚则两耳失聪,舌苔薄黄,脉象弦或数。
2、头热
头热面红,心烦易怒,夜寐不安,胁痛口苦,舌红苔薄。
3、肝火亢盛消瘦
形体消瘦、烦躁不安,性急易怒,头晕目眩,胁肋灼痛,口苦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
4、肝火上冲舌血
舌上出血,舌肿木硬,舌苔黄,舌边红绛,或起芒刺,并见头中热痡,烦热,头晕目眩,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耳鸣耳聋,胁肋痛,性急善怒,小便黄赤,大便干燥,甚则昏厥。
5、肝火犯肺咳嗽
症见咳嗽气逆,痰出不爽,或如梅核,或如败絮难以咳出。咳时面红并引及胁痛。咽喉干燥,烦躁易怒。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
6、肝火燔灼胃痛
胃脘烧灼疼痛,痛势急迫,疼痛拒按,喜冷恶热、烧心泛酸,口干口苦,甚则呕吐苦水,或兼见吐血、便血。烦躁易怒,便秘溲赤。舌红苔黄。
7、心肝火旺经质粘稠
月经先期量多,甚或血崩,质浓稠如膏,经色鲜红,或紫红,或紫黑,并见面红目赤,心烦急躁,失眠多梦,胸胁胀痛,口苦而渴,或具经行发热,吐血、衄血,舌红苔黄。
8、肝火偏亢月经过多
月经提前而至,经量过多或兼经期延长,色鲜红或紫黑,质浓稠,有瘀块,面赤心烦,急躁易怒,胸闷乳胀,头晕头痛,夜寐多梦,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9、肝火耳聋
耳聋耳鸣,突然发作,甚至全聋,耳鸣如钟,或如风雷声,或如潮水声,伴有耳胀痛、耳闭,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大便燥,小便黄,舌红苔黄。
10、肝火上冲暴躁
精神不足、气色不好、心烦意乱、脾气暴躁、乏力嗜睡、情绪容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二、春季肝火旺,养生要以肝为先
《黄帝内经》将春、夏、秋、冬对应人体生、长、收、藏。
意思是春天的时候,万物复苏,都在生长;相对我们的身体,春天是阳气最足的时候(阳气也就是肝气),此时的肝火最旺,充足的肝火就会自动冲击潜藏了整个冬天的病灶;
因此春天往往是春困、乏力、旧病复发的季节,这些都是人体旺盛的肝火冲击病灶的结果。
因此春天艾灸养生一定要艾灸肝经。
1、艾灸肝经养肝,泻肝火,除春困
中医讲,肝乃将军之官,肝主魂。
肝经在身体中没有从头到脚的完全经络通道,因此肝经排散淤血跟废气都是通过人体胆经通道来完成的,所以反应到身体的症状都是胆经沿线。
肝经上有14个穴位,起于脚大拇指内侧趾甲缘上,沿腿的内侧(内裤线)向上到达肋骨缘期门穴。
2、肝经主要穴位
1)行间穴——该穴属火“主身热”是肝经的子穴。
最善治头面之火,如目赤肿疼、面热鼻血、心里烦热、燥咳失眠,酒精脂肪肝,对生殖器方面也有效果,对痛风的脚踝肿疼也很有奏效。故称“泻行间火而热自清”。
2)太冲穴——为人身之大穴也。
它能在有气无力时补足血气;能在头晕脑胀时降压气爽;能在身体虚寒时增加温度;能在怒发冲关时泻火入眠;能在月经不调时调理周到。总之它算肝经上的命门 !
3)期门穴——位置源自肝脏附近长期每天坚持刺激,对急慢性肝病会有很大的改善。
5)中封穴——为人体保养精血之要穴,为肝经上的“金穴”。它可抑制肝火过旺,利通小便,即“溺窍开则精窍闭”,故是固精之妙法。
6)曲泉穴——它为护膝要穴,还可平压,并适用各种肝虚之症。
艾灸方法:
肝经要每天艾灸2到3个穴位从上到下,时间每个穴位30分钟左右,贵在坚持,肝主血脉 主筋,长期坚持养血脉,补肝血。
适宜人群:
所有女性朋友、亚健康人群、贫血患者(其实适合绝大多数健康人群,艾灸无大错)。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更多中医养生调理视频及文章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