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衰科技大爆发!中国科学家再获突破:水果中找到延寿64.2%分子

文 / 健康界
2021-12-21 09:34

本文来自Dr.X说

七普数据显示,我国2.64亿老年人中,超过1.8亿患有慢性病,不仅影响个人晚年生活质量,社会也将迎来诸多压力,如老年养老负担、医疗负担、高质量劳动力缺失……

为此,国际社会已纷纷朝“健康衰老”领域重点发力。新加坡从制度层面特设“国立大学系统健康长寿研究中心”,目标是:开发衰老干预措施,延长健康寿命。日本则率先将NAD+一类抗衰分子列入食品原料进口清单,支持食品中添加补充。我国同样多次强调要推动“老龄事业”的发展。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的发展,始终附带 “抗衰老”这个永恒目标。

颇为欣慰的是,在提升老年期健康方面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果。医学顶刊《Nature Metabolism》上,中国科学家团队联合发表重磅科研:已经找到“不老泉”——一种延缓衰老的新策略。

一、水果中锁定新抗衰物质,安全延长寿命64.2%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梅奥诊所、巴克衰老研究所4大机构在论文《The flavonoid procyanidin C1 has senotherapeutic activity and increases lifespan in mice》中表示:测试上千种天然产物,最终从某一类特定的葡萄籽中成功提取出PCC1物质,2周1次,该物质成功延长小鼠寿命64.2%,清除衰老细胞比此前任何技术(槲皮素、达沙替尼等)更强、更安全,甚至有望超越NAD+的抗衰地位。

衰老细胞也叫僵尸细胞,年龄越大体内聚集越多,人体难以自行吞噬清除,且会释放大量NF-kB等炎性分子,损伤健康细胞。国内抗衰科研第一梯队“时光派”曾指出,炎性衰老是老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也是AD(阿兹海默症)等老年疾病的关键。因此若想健康衰老,安全清除衰老细胞十分必要。

实验中,单独对衰老小鼠补充PCC1葡萄籽提取物后,健康寿命延长64.2%,无细胞依赖、不损伤健康细胞等弊端。与化疗药物联用,肿瘤杀伤力大幅增强,由衰老细胞造成的耐药性得到解决;即使遭受强辐射,脏器、毛发、运动能力衰退损伤的速度都明显缩减。安全性、有效性都吊打过去任何“清除衰老细胞”技术,可谓是史无前例的突破性成果。如此是否意味着120岁将成真?论文一经发布,迅速登上热搜。

二、中国科学家把“抗衰”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了

抗衰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被寄予厚望。但遗憾的是,过去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大多来自国外。

如1935年,第一次通过热量限制发现“人为干预可延长小鼠寿命”,是美国康奈尔大学。

2006年人类成功利用IPSCs编程技术,将老人成体细胞逆转到干细胞状态,是由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发现。

2013年,首次提出细胞内的重要辅酶NAD+存在抗衰意义、甚至延长健康寿命30%的,曾引发关注的“派洛维”即以此为主要成分,则是美国哈佛大学发现的。

但是近两年来,我国在抗衰赛道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此次的PCC1成果只是其一, 中信证券曾调研另一名气很大的抗衰分子NAD+,提到:目前该分子成交已累计超50多亿元,中国是全球NAD+的主要消费市场,清华北大科研团队也已加入研发,觊觎中国市场的甚至包括马斯克妈妈梅耶,其带盐线粒体抗衰剂意图进入中国。

NAD+背后主打品牌如“派洛维”自推出以来,几度摘获销售第一,京猫数万评论足以凸显其名气。而李嘉诚2016年携1.7亿霸气入场,更是直接推高“派洛维”这类补剂,尤其是当李年近百岁依旧能带着小33岁女友全球旅游时更是吸引一众迷弟,包括潘石屹也发动态表示在吃。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已实现反超,将抗衰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了。

三、“银发经济”一触即发

老龄化趋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铺开,预计10年内,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从10亿增长至14亿,而背后的市场银发经济规模将超千亿。

海内外各大资本都已瞄准这一赛道,贝索斯接连投资2家抗衰公司(Unity、Altos)来研究“一针年轻20岁”的技术。拉里佩奇更是10亿美金砸入Calico公司来解决“衰老衍生的健康问题”。

这两年中国抗衰领域投融资事件,同样大幅增加。国内深耕衰老研究3年的“时光派”也加入竞逐,第一时间报道关注到PCC1分子,进行试吃招募。时光派已获马云旗下“云锋基金”融资,此前曾发布50项衰老指标综合血检、精准营养干预技术、端粒长度检测3大技术。不排除未来PCC1、NAD+(派洛维)、IPSCs等几大抗衰技术将贡献一定力量。而抗衰赛道上的中国力量的崛起,势必掀起巨浪,创造极大的经济效益。

服务过超20国的瑞士私人银行宝盛集团的高级分析师Dr Damien Ng曾表示,未来经济发展的三个大趋势分别为:数字健康、基因组研究、长寿经济。风要来?

凡未注明“来源:健康界”的文字/视频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自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健康界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健康界力求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但无法保证已发表内容及所引用材料的适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因此只做参考使用,不建议读者以此做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