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言乱语之“无为的立体模型”
我只陈述,不论证,也不争辩。
有和无是对立关系,但不是平面的对称性对立关系,而是立体的生发、终始螺旋对立关系。“无”在最底层,而“有”却有很多层。
拿水来说,海平面是底层的“无”,海拔100米和200米是两个层次的“有”。相对于200米,100米的位置是一个“无”,当然就能得到200M的水的汇入。“有”总是向“次有”发展,更倾向于向“无”发展。
但是,如果100米的位置是封闭的,那么200米的水就无法流向100米的位置。
所以涉及到一个词“封闭”,可以称其为惰性,其实是结构力的表达。
从元素周期表,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推导:同列或者同行,越往后的元素,结构越稳定。铁元素以前的元素可以聚变,铁元素以后的元素可以裂变。聚变和裂变的过程都是质量的损耗。由此,有一个结论:原子结构,只是能量流动的中间态。
想想我们吃饭后的过程,先把食物细化,再把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而有机小分子的活性远远高于我们的身体结构分子,当然就能被身体吸收。
假设一块石头,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是相对静止的,命名为石头1号。因为“无”,这块石头必然衰败,会变成石头2号,2号会变成3号,直到变成尘埃。整个过程是离“无”越来越近的。1号、2号、3号,都是一个存在,都是“有”生出来的。有,不管是变大,还是变小,都是指向不平衡的性质,而不是存在本身。
假如这块石头有生命,那么当其有衰败的倾向时,他会自己造一个“空无”,来接纳高能态的物质,进而修复抵消这个衰败。
有机也好,无机也好,都是一种平衡的暂存。我们能看到颜色,听到声音,摸到有形,无不是信息这种能量,从物质发散后,在内心这个水池中激起动荡。
生长,是因为你处在低位。死亡,是因为你处在高位。
为无为,欲不欲。
李四肚子饿了,去找食物,看到张三手上有面包。一种是直接抢过来,如果因为这个挨打了,那这个就是“为”。
无为,是回到事物起初的平衡态。张三手上有面包,他什么时候会给别人?得到钱,或者是请求,或者是威胁。德、仁、义、礼,都是平衡的工具与途径。
来看看张三的变化,看到钱,产生钱的“无”,但他不能去抢,于是去跟李四交换。在钱上,李四是“有”,在食物上张三是“有”。
无欲,以观其妙。观别人的弱点。
有欲,以观其徼。观别人想要什么,有什么可以交换的。
事物的发展,一定是由一个相对平衡,发展到失衡,最后回到相对的平衡。死亡也是一种平衡。
释迦的“空”,是到达绝对的空无的状态,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有为,是我们的欲望的直接驱动,是自我的平衡机制在起作用。可见人人都俱有“无”的自性。
但是,很容易忽视环境的平衡。
有无的关系,近似这个沙漏。
所谓生命,是一个能自我维持自身平衡的结构。每时每刻,这个结构都是损耗,又在向环境中索取补充自身。
从理论上讲,长生的路径,直观上是自我补充的能力的持续性,深层次的,是自损的能力,即处下,处柔守弱,不与天然和环境对抗。
通过运动锻炼身体,本质是促进组成身体结构的细胞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