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第六十

文 / 健康知识大课堂
2021-09-28 09:29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对于经典,任何翻译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学们只能以译文作辅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阅读上,也许读一遍两遍不懂,读十遍乃至百遍定能了然于心。切记!

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第六十

篇名与要点

玉版,是指因为内容重要,要高度重视,刻于玉版之上,作为重要文献,以传后世的意思。本章之所以重要,它贯穿的是《黄帝内经》“治未病”以及医者应该十分谨慎、严格把握治疗时机以免误伤人命的重要思想。

具体内容如下:

一、说明针的重要作用。治疗民众的疾病,针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二、具体指出痈疽发生的原因:喜怒无常、饮食不节。

三、要防微杜渐,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说明疾病都有逆顺的情况,要区别不同情况,就需要仔细辨别。

五、指出上下手足各条经脉,有一定的禁刺范围,因此针刺治疗时,要提高警惕,不要违犯。

原文与译文

(原文)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

(译文)黄帝说,我认为小小的针具是一种微不足道的东西,你却说它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我认为这是过分夸大了它的作用,希望你阐述其中的道理。

(原文)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唯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

(译文)岐伯道,天能包罗万物,还有什么能够比天更大呢?对于人体的作用而言,大于针的,只有五种兵器,但五种兵器都是在战争中用来杀人的,而不是治病救人的。自然界中最宝贵的就是人,针刺能够治病活人,小小针具难道就不能与天、地相参合吗?在治疗人们疾病的过程中,是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这小小针具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针和五种兵器的作用,谁大谁小不是很清楚了吗?

(原文)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小针能取之乎?

(译文)黄帝问道,疾病发生之初,或情志过度刺激,或饮食没有节制,造成人体阴气不足,阳气有余,使营气的运行阻滞,便会形成痈疽病。营卫气血阻滞不通,体内有余的阳热与营卫气血瘀滞产生的热邪互相搏结,熏蒸肌肤而化为脓。运用针刺能够治疗这类疾病吗?

(原文)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不亦离道远乎?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译文)岐伯回答说,高明的医生发现这种病的迹象而进行早期治疗,使病邪不要久留在体内,以免久留生变。例如两军作战,旌旗相望,刀光剑影遍于旷野,绝不是一天的谋划。能够使百姓服从政令,令行禁止,将士勇于冲锋陷阵,不怕牺牲,也不是一天教育的结果,顷刻间就能办得到的。等到身体已经患了痈疽之病,大脓恶血已经形成,这时再用微针治疗,大大违背了治疗规律。从痈疽的产生直到脓血的生成,既不是从天而降,也并非从地而生,而是病邪侵犯机体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逐渐积累形成的。所以高明的医生能够防微杜渐,早期治疗,不使疾病发展。愚笨的医生,不懂得早期防治,治疗的都是已经形成的痈疽病。

(原文)黄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脓已成,不予见;为之奈何?

(译文)黄帝问,如果痈疽已经形成,没有及时进行治疗,脓已经生成又没有察觉,又该怎么办呢?

(原文)岐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而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也。

(译文)岐伯答道,脓已经形成的,绝大部分会死亡。所以高明的医生能早期诊断,不等疾病形成就消灭在萌芽状态,并将一些好的疗法,记载书上,使有才能的人能够继承下来,世代相传,使医生不再犯上述类似的错误。

(原文)黄帝曰: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

(译文)黄帝问,已经形成脓血的不能用小针治疗吗?

(原文)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译文)岐伯说,用小针治疗功效不大,用大针治疗,又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对已经形成脓血的,只能用砭石,或用铍针、锋针及时排脓来进行治疗。

(原文)黄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

(译文)黄帝问,有些痈疽病已经向恶化方面发展,还能治愈吗?

(原文)岐伯曰:其在逆顺焉。

(译文)岐伯答道,这主要根据病证的逆顺来决定。

(原文)黄帝曰:愿闻逆顺。

(译文)黄帝说,我想听你谈谈病证的逆顺。

(原文)岐伯曰: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

(译文)岐伯道,痈疽为害,有五种逆症:白眼球部显青黑色,眼睛缩小是逆证之一。服药后即呕吐是逆证之二。腹痛并且口渴剧烈是逆证之三。肩背颈项转动受限是逆证之四。声音嘶哑,面无血色是逆证之五。除此五种逆证外,其他便是顺证了。

(原文)黄帝曰:诸病皆有逆顺,可得闻乎?

(译文)黄帝问道,各种病都有逆顺,能讲给我听听吗?

(原文)岐伯曰: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 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 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 咳而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 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译文)岐伯回答说,腹胀满、身发热、脉大,为邪盛正虚,是一逆。腹满而肠鸣、四肢厥冷、脉大,为阴证得阳脉,是二逆。 鼻血不止、脉大,为阴虚而邪实,是三逆。咳嗽、小便尿血、肌肉消瘦、脉小而强劲,是四逆。咳嗽、肌肉消瘦而脱陷、身热、脉小而急疾为正气衰而出现真脏脉,是五逆。 如果出现上述五逆证,十五、六天之内就会死亡。

(原文)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 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 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 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 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

(译文)至于五逆的急证腹大而胀、四肢厥冷、形体非常消瘦、泄泻不止,为脾阳已败,是一逆。腹胀满、大便下血、脉大而有间歇,为孤阳将脱,是二逆。咳嗽、小便溺血、形体极度消瘦、脉坚搏指,为胃气已绝,是三逆。呕血、胸部满闷连及背部、脉小而疾速,为真元大亏而邪气仍盛,是四逆。上有咳嗽、呕吐,中有腹胀,下有完谷不化的泄泻而脉绝不至,为邪气独盛、真元已脱,是五逆。若出现这五种逆证的,一天之内就会死亡。医生对这些危象,若不详加审察而妄加针刺治疗,就称为逆治。

(原文)黄帝曰:夫子之言针甚骏,以配天地,上数天文,下度地纪,内别五脏,外次六腑,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

(译文)黄帝问道,你说针刺的作用很大,能与天地相配,合乎自然规律的变化,内联五脏,外通六腑,并能疏通经脉而宣导气血,使二十八脉的循行畅通。但是,若误用针刺,就会伤害人的生命而不能救治生命垂危的人。你能告诉我运用针刺,救治生命而不伤害人的性命的方法吗?

(原文)岐伯曰: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译文)岐伯回答说,错误的针刺会伤害人的性命,正确的针刺也不会救活死人。

(原文)黄帝曰:余闻之,则为不仁,然愿闻其道,弗行于人。

(译文)黄帝说,我听到这些,感到太缺乏仁爱了,我想听你具体地讲讲其中的规律,以免再错施于人。

(原文)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剑之可以杀人,如饮酒使人醉也,虽勿诊,犹可知矣。

(译文)岐伯道,这是非常明显的道理,也是必然的结果。好像刀剑可以杀人,饮酒可以醉人一样,这个道理不用诊察也可以知道。

(原文)黄帝曰:愿卒闻之。

(译文)黄帝说,我想详尽地了解其中的道理。

(原文)岐伯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而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

(译文)岐伯道,人所禀受的精气,来源于食物,食物都进入胃,所以胃是食物化生气血的源泉。在自然界,大海所蒸腾的云气,在广阔的天空浮游。在人体,胃所化生的气血,则随着十二经脉流动。经脉是联络五脏六腑的通道,如果在这些通道的要害部位,运用逆着经气运行的方向进行针刺,就会泻真气而导致死亡。

(原文)黄帝曰:上下有数乎?

(译文)黄帝问,经脉的要害部位在人体上下有一定的数目和部位吗?

(原文)岐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此所谓夺其天气者也,非能绝其命而倾其寿者也。

(译文)岐伯答道,如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手五里穴,就会使脏气运行到中途而停止。某一脏的真气,大概误刺五次便会竭尽。所以如果连续误治五次就会使某一脏的真气泻尽;连续泻二十五次,五脏的真气都会竭绝,此所谓劫夺了人的天真之气。所以,不是针刺本身能够损伤人的性命,而是不知针刺治疗禁忌的人,误刺而劫夺天真之气的结果。

(原文)黄帝曰:愿卒闻之。

(译文)黄帝说,愿听你再详尽地说明一下。

(原文)岐伯曰: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

(译文)岐伯道,在气血出入的要害部位妄行针刺,如果误刺较轻,病人能回到家中而死亡;如果误刺较重,病人会当即死在医生的诊疗室。

(原文)黄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请着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译文)黄帝说,你讲的这些针刺方法很好,道理也很明确,请把它刻录在玉版上,作为最珍贵的文献,留传后世,作为针刺治疗的戒律,使医生们不敢再违犯针刺规律。

网文摘要

玉版贯穿的中心意思,实际上就是治未病的思想。

关于治未病的理论,已经说了很多年了,但又有多少人能听的进去呢?很多人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黄河不死心。平常你让他关注养生和健康,他会告诉你没钱也没时间,可当病重将死之时,时间也有了,钱也有了。钱是一张一张的挣,而到了医院,是一捆一捆的花。所以,不重视养生得了大病的结果,即使扁鹊、华佗神医再世,也无济也事了。这也就是为什么黄帝说,要将本文刻在玉版之上传于后人的原因了。

文源:罾事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