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出伏】“秋老虎”来袭,饮食起居应该注意啥?
漫长的三伏天终于走到了尽头
今天(8月20日)
我们正式迎来 “ 出伏 ”
出了伏天,炎热渐消
北京连日的降水
也的确带来了夏末秋初的凉意
但是往往在处暑尾声
人们会再次感受高温天气
也就是传说中的
“秋老虎”
正如老人们常说
“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
秋老虎这种天气
早晚凉爽,白天闷热、高温
一天中的温差可能达到10度
稍不注意就会“咬人”一口
影响身体健康
那么这段时期
应该怎样打点孩子的饮食起居?
小编为你划出换季重点!
所谓秋老虎,是指三伏出伏后连续多天最高温度在35℃以上,形成连日晴朗的暑热天气,使人们感到炎热难受。但根据往年的气象数据,北方秋老虎的威力稍逊于南方,出现35℃或以上高温的概率不大。
北方秋老虎的主要特点集中在闷,相比7月高温炎热,秋老虎温度相对温和了许多。每天早晨或者傍晚,都会让人感到凉爽。
秋老虎属温燥,容易影响人体津液,导致皮肤干燥,眼干咽干等症状。“燥”字当前,秋老虎会这样悄悄影响身体。
1. 当心“外火”
尽管立秋已过,但高温依然未退。这个时期应避免长时间日晒,外出时要戴好遮阳帽、口罩,涂抹防晒霜。同时保持室内安静卫生,注意通风降温。
2. 当心“内火”
即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而出现的内热症,主要表现为心悸、烦躁、失眠反复、口干等。可分别根据情况遵医嘱调理治疗,多吃蔬菜水果,以泄火降火。
3. 当心缺水
高温天气,人体本来就出汗多,更易缺水;水分补充不足,不利于身体排汗散热,更容易中暑。为保证血液的稀释并有充足的血容量,水的摄入既要适量,还要适量。
4. 当心蚊虫
入秋后的温度和湿度反而更适合蚊子活动。蚊虫密度监测显示,每年蚊虫的密度分布曲线呈“驼峰状”,8-9月反而是其活动的高峰期。秋后蚊子咬人更狠,也是在为越冬储备能量。
秋老虎来势汹汹,再加上疫情还未完全过去,日常生活中尤其要注意通风消毒、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孩子的衣食住行也要格外当心。
饮食有门道
增加蛋白质摄入
天热出汗多,人体内的蛋白质代谢加速。因此,必须给孩子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多吃一些豆制品、蛋类、奶类、鱼、虾、鸡等,这些食物蛋白质含量高,而且比较清淡。
补充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
秋天湿度降低,皮肤、嘴唇和咽喉表皮细胞更易丢失水分。喝水是最直接的补水方法。注意饮水不要过猛、过快、过量,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
同时,给孩子及时补充一些产热较少而富含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如豇豆、黄瓜、鸡蛋、牛奶等。
不贪生冷
过度食用生冷瓜果、冰冻食物,会加重心脏负担、损伤消化功能。
可以给孩子适当食用具有滋养补益、抵御暑热侵袭的食物,如西红柿,甜酸适中、维生素C含量高,热炒、凉拌皆宜;黄瓜不仅清热解暑,还可降血脂。
多吃“苦”
换季时节,孩子容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此时,吃点苦味蔬菜大有裨益。
其中苦瓜富含生物碱、维生素及矿物质,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提神和健胃功能。
多喝粥汤
入秋后汤汤水水不能被忽略。前一天晚上把原料淘洗好放入电饭煲,加水,定好时间,第二天早上就可以热乎乎喝一碗了。
常见的藕、白萝卜、冬瓜可以入汤;铁棍山药、干莲子可以入粥;秋梨做汤更润肺。
起居有学问
不在夜晚开空调
出伏后使用空调要十分注意。尽量不要在夜晚睡觉时开空调,即使要开最好定时,以免孩子引起感冒、腹泻、颈肩腰腿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增加睡眠时间
出伏以后,人体容易感到疲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为了缓解秋乏,需要睡得早一点,早睡早起,较之夏季增加1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的形式增加睡眠。
开学在即,督促孩子每晚早早上床睡觉,不仅能调整生物钟,也将增强免疫力。
适度运动解秋乏
民间有句老话,“夏过无病三分虚”。夏秋交接之后,身体很容易倦怠、乏力。
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达到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还能把血液中的“坏”物质代谢掉。陪伴孩子每天坚持运动,散步、慢跑都是不错的选择。
健康有窍门
不宜着装“清凉”
出伏后,早晚比较凉快。不要让孩子穿短裤、背心等太清凉的衣服,出门最好随身携带薄外套,防止受风。
如果气温已经明显下降,仍穿着过于单薄,就极易受到寒冷刺激,引发感冒等疾病。
叮嘱他们一定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爱护皮肤防干燥
换季时节,皮肤干燥问题是最恼人的。其实,饮食对皮肤影响也很大,让孩子适当多吃果蔬,尤其是一些“护肤”水果,为身体提供水分、膳食纤维和抗氧化成分,对皮肤健康有利,如蓝莓、奇异果、圣女果等。
本文部分素材综合自生命时报、健康时报、钱江晚报、中国气象网等。
转载自“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