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夏不养心后患无穷”?

文 / 崆峒养生汇集
2021-05-13 18:29

“夏养心”是众所周知的夏季养生重点,这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其中提到,夏三月(农历的四、五、六三个月)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从而使人体与夏气相应,否则“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中医养生的重点是要顺应四时阴阳之变,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从而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在五脏中,夏季与心相应,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易伤人体之阳,而心为阳脏,主阳气。另外,心脏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对全身都有温养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汗液调节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特别是很多中老年朋友在夏季容易出现失眠多梦、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腹胀便溏等症状,都可以通过“养心”来调理。

很多人都知道“冬病夏治”,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代表,指的是对一些在冬季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治疗,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样的道理,冬病也可以“夏防”,比如心脑血管疾病是冬季高发病,如果能在夏季借天、人阳盛之时,蓄积充足的阳气,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温通经脉,就能达到秋冬季少发病或不发病的目的。夏季养心应做到以下几点。

养心先要“静心”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天气炎热,情绪就会莫名变差、易烦躁、爱发脾气等,这种情况也被称为“情绪中暑”,特别是老年人,情绪不稳还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甚至诱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因此敛思凝神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特别是现在的各种海量信息,容易使人用心过度,需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另外,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乱发脾气,平时可以练习书法,也可以听一些柔和的音乐,包括读书也是很好的静心方式。

要防“汗”出伤阳

夏季要合理运动,可以让心阳得到宣泄,不易致气血瘀阻。特别是现在很多中青年人饮食不节,运动太少,亲近大自然不足,痰湿、瘀血阻滞,易致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但在运动时一定要避免大汗淋漓。夏季属火,在脏为心,汗为心之液,过量出 “汗”易伤阳。夏天最凉爽的时间段要数一早一晚了,所以不妨在附近公园散散步、打打太极,或者做一些伸展性、放松性的运动,比如散步时做扩胸运动,均能颐养心神,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华,推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功能。

既要防暑又忌“贪凉”

暑易入心,所以夏季要防暑,以制约阳热之气太过,帮助体内散发热量。可适当食用味苦性寒的食物,如苦瓜、芥菜等苦味食物或西瓜、绿豆等寒性食物,并补充水分、盐类和维生素,可起到清热、解暑、生津的作用。但在解暑的同时又要忌“贪凉”,夏季人体阳气处于蓬勃向外发散的状态,养生就应当促进和维持这种趋势,如果贪凉比如多吃冰冻食品,或者出汗后立即吹空调、吹电扇,或用冷水淋浴,就会影响五脏阳气的生长输布,导致心阳受损、气血瘀阻。

午时小睡利于养心

中医认为,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是阴阳交替的时间,此时心经当令,如果此时能休息一会儿,有利于保持住心气,减少耗损。正确的午睡应该在安静避光的地方,睡眠时间不宜过长,30分钟至1小时即可。即便不能午睡,那么中午闭目养神10分钟同样能够让机体得以休息,从而能够改善冠脉血供,增强体力、消除疲劳。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避免伏案午睡,不仅会增加颈椎及胸腰椎的负担,还会压迫眼球和胸部,导致睡醒后反而出现手脚发麻、头晕耳鸣的症状。另外,午睡应于饭后10~20分钟后开始为宜,餐后立即午睡会影响消化功能和大脑的血氧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