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毒物被称“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可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
古人的智慧是伟大的,许多的发明创造到现如今都让人叹为观止,甚至比如木流牛马这一类因为没有留下详细的记载而至今无法仿造,还有在中医文化里很多不可思议之术也仅是留下只言片语,让现在人一直在追寻。
这些伟大的成就归功于古代人的胆大而心细,比如有一毒物被古籍《本草备要》称“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可以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在古代被极为推崇,但因为有一定的毒性所以现如今鲜有人使用,这一物就是苍耳子。
苍耳子的分布很广,各地均有,多数是野生,关于它入药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原名叫做“枲耳实”,直到后来孙思邈提出“苍耳子”之名沿用至今,民间还有牛虱子、胡苍子、苍子等别名。
《神农本草经》提出苍耳子“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宋代的《日华子本草》增加“主一切风”、“暖腰膝”,可用于“癣痒”等用途;明代的《本草蒙筌》认为“善通脑顶,追风毒任在骨髓”;清代的《本草备要》概括为“善发汗,散风湿,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
直到现今,苍耳子的药用价值被总结为“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痒痛”,并作为常用的药材一直被沿用,说它鲜有人用是因为它有很好的养生价值却有小毒,被极少数人误食而造成伤害之后更多人对它敬而远之。其实苍耳子不论是药用还是养生有5大益处。
1.苍耳子发散风寒。
大家都知道“风”与“寒”是健康的大敌,而苍耳子的5种益处均是围绕“散风寒”这一基本的特点而来,《本草备要》记载称“善发寒”。但它直接发散风寒的能力不强,很难与麻黄、羌活之类相提并论。但是它通窍、通鼻塞的能力首屈一指,因此可用苍耳子与羌活、防风、苍术搭配,用于风寒伴有湿气重的人群。
2.苍耳子通鼻窍。
通鼻窍是苍耳子的一大特点,古籍有“鼻渊、鼻瘜,断不可缺”的评价,还被视为“鼻塞不闻香臭的要药”,尤其是流浊涕颜色发黄而黏稠,或者发白而黏稠,并伴有腐臭气味。这是因为风热或者风寒日久化火,一般单用即可有用,也可以与辛夷、白芷、薄荷搭配,如果风寒较重也还需要麻黄、桂枝与生姜。
鼻渊而不通属于风热、肺热、胆热、湿热的人很多,而苍耳子温而不热,燥而不烈,所以均为适用所以风热的人养生用苍耳子搭配桑叶、薄荷、芦根;胆热的人养生适宜苍耳子搭配龙胆草、夏枯草、栀子、柴胡;肺胃热的人养生用苍耳子搭配升麻、鱼腥草、蒲公英;湿热的人使用苍耳子搭配黄芩、车前子以养生。此外肺气不足的人适宜用苍耳子与益气、健脾、活血之品搭配。
3.苍耳子"下达足膝“而祛风湿。
苍耳子祛风湿之功最受古代本草类学者的重视,《本草汇言》称“上中下一身风湿痛不可缺也”;《本草求真》认为苍耳子“苦能燥湿,温能通,为祛风湿之圣药”;《本草正义》说它是“风寒湿三气痹痛著之最有力而驯良者”。
古代诸家言论虽有过度美誉的嫌疑,但它祛风湿之力还是得到肯定。多本古代书籍均有单独用苍耳子打碎适宜关节疼痛之人养生的记录,也可以与仙灵脾、威灵仙同用。还有一简便的方法是在阳溪穴、曲池穴、昆仑穴、阳陵泉穴每处4枚炒过的苍耳子,用胶布固定保留8小时。
4.苍耳子“上通脑顶”。
《神农本草经》、《本草蒙筌》等书籍均记载苍耳子散头部的风寒,《本草备要》又记载它可用于牙齿的疼痛,因此古籍有“上通脑顶”之说,但是因为苍耳子有小毒,一般用得较少。
5.苍耳子“外达皮肤”。
古籍中说苍耳子“外达皮肤”主要是因为它祛风止痒,搭配方法比如用植物苍耳的花、叶、子各等份,也可以与防风、荆芥、薄荷一起祛风止痒,但是随着现代各种更为方便的止痒之物出现,一般很少用到苍耳子。
值得注意的是,苍耳子虽好,但也有很多弊端,比如热证的人不能单独用苍耳子,血虚而非风寒头痛的人也不适宜。除此之外,苍耳子是有小毒的,误食或者多吃会引起毒性反应,尤其是小孩子更为严重,所以还望各位家长朋友们需要重视,大人吃10颗或者小孩吃5颗就反应非常严重。
古人胆大心细在科技条件不发达的古代也是尽其所能地为了更优越的生活,因此诸如苍耳子、附子、细辛之类的有毒草药在古人手中也能发挥最大的用处,直至今日都在沿用,但是这些带有一定毒性的东西如果不要轻易尝试,因为我们没有神农那种尝百草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