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细看孙思邈的多种养生方式

文 / 青禾数媒
2021-02-05 09:52

孙思邈,生于581年。自幼天资聪敏,治学精勤,善言老庄,喜好释典,通经史,知百家,是集佛、道、儒三教于一身的饱学之士。

孙思邈自幼多病,为筹汤药之资几乎罄尽家产,生活显得极为困难,但他从不为此而放松经史、医药知识的学习。20岁时,他开始行医于乡邻亲友之间,每得良效。自己多病的身体,也靠自行调治变得强壮起来。

从此,孙思邈更加勤奋地钻研古代名医的著作,寻求民间的治病经验,往往因为一个单方、一味药物、一种炮炙方法等,不远千里虚心向人请教。因此,他的医疗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医名鹊起。

唐太宗、唐高宗都曾多次征召孙思邈并授以高官厚禄,他都一一固辞。但当老百姓求孙思邈治病时,他却从未拒绝过。

孙思邈鉴于古代诸家医方散乱浩博,求检至难,便博采群经,勤求古今,删裁繁复,以求简易,撰方一部, “以为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踰于此”,故名称《备急千金要方》。

此书约成于652年,孙思邈当时年约70岁。书成后,孙氏仍时时感其不足,继续努力,又集30年临床经验,著《千金翼方》30卷以补《千金要方》之不足。两书輗軏相济、羽翼交飞,合而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医药学著作。

孙思邈在养生学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卓著的,他把养生保健与老年病的防治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富有唯物思想的养生长寿学说。

孙思邈极力批判了服石以求长生不老的做法,而又肯定人类可以延长自己的寿命至100岁甚至200岁的科学主张,他认为求得长寿的方法主要是食养食治、劳动锻炼和讲究个人卫生。他十分强调饮食疗法在延年益寿和老年病防治方面的重要意义,主张先用食疗,食疗不愈再用药物。孙思邈自己身体力行,收获了101岁的高寿。

孙思邈非常注意按摩导引之术,提倡吐故纳新的“静功”和熊经鸱顾的“动功”相结合的锻炼方式,劝告老年人要从事一些不致疲劳的轻体力劳动。还强调人们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食用不熟、不净、有毒的食物,饮食不得过量,咀嚼要细、吞咽要缓,饭后要漱口、要散步,睡眠时不要张口、不要蒙头。

他提出的这些细微、具体的要求,都是符合科学道理的。他以自己超乎常人的寿命,证明了他的养生理论不是妄说,而是真诠。

孙思邈精通道、佛之学,广集医、道、儒、佛诸家养牛之说,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著成养生专论。不仅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量养生论述,还著有《摄养枕中方》,内容丰富,功法众多,在古代养生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孙思邈在养生保健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同时,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的基础。他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孙氏认为饮食是养生防病的重要手段,他在《千金要方》中,列食养、食疗食物154种,分谷米、蔬菜、果实、鸟兽四大类,多为日常食品,并论述其性味、功效,以供人们酌情选用。

此外,孙思邈还提出了老人饮食的具体要求。孙思邈的食养、食疗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后世根据孙思邈的《千金方》和《摄养枕中方》,从中总结出孙思邈养生长寿的13种方法,广为流传:

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做10次。经常做这动,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强化眼睛,纠正用眼错误。

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发出声响。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漱玉津: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耳常鼓: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重复做10次。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顶住拇指,再用力弹向后脑风池穴十下,“卟卟”有声。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面常洗:搓手36下,暖手后以后上下扫面。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头常摇: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复做6次。可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

腰常摆: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至100下。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时钟。揉的范围由小至大,做36下。可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

膝常扭: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强化膝头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延年益寿,由双脚做起。

常散步: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俗话说:“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散步是有益的运动。

脚常搓: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常做这动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孙思邈还提示修炼气功是“预防为主”、实内攘外的好办法。他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论气功的法门很多,可以归纳为“十法”,即入静法、导引法、调息法、炼精法、内视法、禅观法、按摩法、步行法、吐纳法和行功六字诀。

孙思邈还提倡“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

另外孙思邈养生中还有“十二多”: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喜则忘错昏乱,多笑则脏伤,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欲则志昏,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愁则心撮,多怒则百脉不定,多乐则意溢,多恶则憔悴无欢。

孙思邈将毕生的精力都用于创立多种养生防病方法上,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旁注]

单方 追溯人类用药的历史,是以用单味药也就是单方用药开始的。随着人们对药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对病 因病机理解的逐步提高,才逐渐将药物配伍使用。

按摩 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

《摄养枕中方》 全书5章,论饮食之道,养生的“十二多”与“十二少”。有单独成篇的《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另有服麻油法、服巨胜法、服云母三法等服饵法。为研究唐道教气功学和养生学的文献材料。

风池 位于枕骨之下。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池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命门 本穴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体表督脉,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门。

[阅读链接]

孙思邈融道、佛、儒、医于一体,收集、整理、推广养生功法。由于孙思邈用于道、佛之学,对其养生之理论及养生之术皆有精研,故在他的《千金要方》中,既有“道林养性”、“房中补益”、“食养”等道家养生之说,也有“天竺国按摩法”等佛家养生功法。不仅丰富了养生内容,也使得诸家传统养生法得以流传于世,是古代养生发展史上有价值的医学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