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推荐,走路是长寿良药,但不少人会犯4个错
走路,是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运动方式,早在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走路是世界上最佳运动之一”。然而,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里面却大有讲究,有人靠走路走出长寿,有些人却走出一身病。
走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是全世界每天走路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平均每天步行6189步,远超全球平均数4961步。
(斯坦福大学研究数据)
同时,研究还发现,走路能给身体带来很多好处,如降低冠心病、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以及降低乳腺癌、胰腺癌的风险。同时,走路还可以延缓关节、腿力衰老,改善腰、肩、头部疼痛,调节睡眠,消除压力等,健身效果不错。
我国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胡大一曾经分享亲身经历,他是健走爱好者,每天利用空余时间走路一万步以上。就这样风雨无阻坚持了十几年,胡大一膝关节不适的毛病消失了,而且腰椎间盘问题没有往更恶劣的情况发展,重度脂肪肝更是毫无踪迹了。
在一场人民健康大讲堂心血管专场讲座上,胡大一教授也指出:“过于强大或激烈的运动方式并不适合大多数中老年人,最提倡的运动是走路,而且运动要有持续性才更有效。”
(胡大一教授在健走)
你真的会走路吗?
自从一些社交软件流行“步数排行榜”,不少人就热衷于刷步数,有的人每天走路1万步以上,甚至2、3万步,但是却没有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这说明什么?说明走路的方法不正确。
从步数来说,每天走多少步合适呢?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在4840名美国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步行<4000步/天的人死亡率最高,步行4000-7999步/天的人死亡率明显降低,步行8000-11999步/天的人死亡率与步行>12000 步/天的人死亡率相差不大。
研究人员因此得出结论,每天尽量走8000-12000步,全因死亡率能降低51%-65%。然而,走路并不是越多越好,每天步行14000步及以上的人,全因死亡率基本就不会降低了。这说明,走路越多并非对健康越好,相反还会引起健康问题。
不合理的走路习惯,可能导致哪些后果?
走路除了要讲究步数,还要养成很多好习惯,才能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以下4个走路误区,大家要注意避免:
一是走路的地方不对,不要选择马路边,马路边车辆来来往往,会释放出很多有害气体,吸入后对身体有害,应尽量选择公园里的步道。
二是走路前没有做热身运动,很多人认为走路时习以为常的事情,并没有把它当作一项运动来看待,走路前不热身,容易出现扭伤、疲劳等问题,身体吃不消,锻炼效果也不好。
三是走路的时间不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会选择晨练,然而,研究表明,早晨太阳没有出来之前,空气中积存了大量二氧化碳,不利于身体健康。
四是走路的姿势不对,走路时低头含胸、弯腰驼背,导致经脉无法得到释放,身体也供氧不足,而且长期以往还会引起软组织损伤。
那么,怎样走路才是最科学的呢?
首先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每天至少快走40分钟,大概6000步左右,走路的速度,应使心率维持在每分钟120-140次,而且微微出汗为最佳。
其次,走路时要抬头挺胸,脚步正,曲臂摆;锻炼时间选在傍晚四五点最好,此外还要在地面松软有弹性,空气好的环境下走路。
最后,要选择软底跑鞋和透气的袜子,走路前先热身,避免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损伤。记住走路要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对锻炼强度等做出及时调整。
4种走路异常姿势,或是疾病提醒信号
有时候,走路的姿势异常,也能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更有可能是疾病的提醒信号,需要引起重视。比如:
走路一瘸一拐,即“间歇性跛行”,可能是血管出现了病变,由于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引发,狭窄的下肢动脉还能满足肌肉血液供应,使下肢出现无力感和疼痛感,导致走路困难。
走路“剪刀步”,即走路姿势像一把剪刀一样,下肢是叉开的,这可能与脑梗塞有关。因为人体众多神经、血管都分布在双腿,脑梗塞使偏侧肢体出现活动障碍,造成患侧肢体活动不灵活。
企鹅步,走路小碎步,可能是帕金森的前兆。因为帕金森患者全身肌肉僵硬,平衡协调能力差,走路时很容易摔倒,出于自我保护,机体会以缩短步幅的方式来保持身体平衡,从而走路像企鹅一样一颠一颠的。
磁性步态,即脚抬不起来,总是挨着地走,好像脚上绑了磁铁在磁场上走一样沉重,这是正压性脑积水的典型症状。当脑积液无法正常循环,在颅内聚集,不断扩大脑室系统时,就会引起步态变化等身体异常反应。
如上所述,一个人的步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其身体健康程度,若发现自己或家人走路姿势异常,应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检查。
参考资料:
[1]《中国人又得一个第一:走路最多!原来走路好处那么多!》.健康时报. 2018-01-31
[2]《走路剪刀步或是脑梗塞》.健康时报.2019-08-30
[3]《走路没劲儿,要查下血管》.生命时报.2021-01-07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