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女子,意外脑梗入院,医生惋惜:这一饭后“恶习”害了不少人

文 / 健康题库
2021-01-01 00:50

脑卒中(中风)是我国的心血管健康的头号杀手,其复发率、致死率、致残率以及发病率都较高,再加上冬季气温寒冷,更是让不少心血管患者整日“提心吊胆”。

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大部分的患者都是后者——缺血性卒中,又叫脑梗。

在我国,每12秒就有一个人发作脑梗,每21秒就有一个人死于脑梗发作,并且在脑梗患者中,二次发作的概率可高达40%……

南方医科大的神经内科副主任谢慧芳教授表示:脑梗的“猖獗”,和生活习惯有分不开的联系,尤其是50岁之后的人群,更是脑梗的高危人群,更应注意。

要想预防脑梗,必须要抓住“根源”,从纠正不良习惯开始。

有一名48岁患者,叫刘梅(化名)。据患者的描述,自从过了40岁,她就经常感觉头晕、恶心,这天早晨,刘梅一觉醒来发现左胳膊麻木无力,才匆忙来医院就诊。

从片子上来看,刘梅是轻微脑梗,查了血脂四项后,发现刘梅的血脂竟高达8.7,刘梅自己傻了眼:“我好端端的怎么会脑梗?”

在医生沟通之后,找到了引起刘梅脑梗的主要祸首。

警示:这一饭后“恶习”害了不少人,50岁之前赶紧戒掉

这一恶习就是——“葛优躺”。

原来,刘梅每天吃了饭后,都会直接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有时候一看就是一下午,动也懒得动。

人体在进食后,不建议长时间的久坐或者久躺,此时身体的消化速度缓慢,体内积攒了大量能量,体内过剩的能量无法被完全利用,从而使血脂升高,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最好是饭后稍微活动一下,例如洗洗锅碗瓢盆,或者简单走一走、散散步等,保证每天的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为最佳。

目前依据我国心血管病的数据来看,血脂异常的人数已经超过了4亿人,相当于每个家庭里,至少都有1名高血脂患者,中老年人群依旧高血脂的主力军。

高血脂,已经严重威胁了40~70岁人群的健康。

长时间的高血脂会诱发多种疾病的出现,加速血管的硬化和老化,滋生血栓的形成,不少重大心血管疾病,例如脑梗、心梗、猝死等,背后都有高血脂的“推波助澜”。

生活中,这3个降脂小窍门,或比多运动更有用

1、少生气

生气是最伤害血管的小习惯,不少疾病都是“气”出来的,人在生气时心脏的负荷会突然加大,影响体内脂质的正常代谢,使血脂和血压同时升高,对于年纪比较大的患者来说,更是危险。

2、多饮水

水是生命之源,多喝水不仅能够补充组织液,还可以帮助稀释血液,加速气血循环。另外《本草经》中记载:菊可入药,清热散毒,疏瘀利气,所以血脂高者可以在喝水时加入有机青驰菊,它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菊甙、生物碱、黄酮物质等,对血管有极好的养护作用。

其中,氨基酸能够激活酶活性,加速体内对脂肪的分解和转化,帮助降低血脂,减少血管壁血栓沉积;生物碱可以抑制血管细胞的老化,帮助加快物质运输,促进气血畅通,降低血管梗塞的风险。硒元素可以修护受损细胞,溶解部分血管壁的硬化瘢痕,提升血管的收缩弹性,有助于身体的自我调控。

用开水闷泡2分钟,营养物质会更容易被身体吸收,坚持下来,血管慢慢变通透。

3、少吃油

我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成人每天的摄油量应当不超过45ml,植物油要略好一些,但是也不能多用。油的摄入量会直接影响心血管,增加高血脂、血管梗塞、血脂稠等风险,不利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