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妙的蕲艾
中国人对生活的热情,根源于赖以生存的草、木、山、水、阳光、土地、大气。草木生于土地,汲取日月精华,而被大自然赋予了独有的灵性。这种灵性被先人熟知、掌握,应用于人的生命。心怀感恩,中国人把这些扶病祛邪、与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草木赋予了一个朴素而好听的名字:本草。
艾,也称冰台、医草、黄草、艾蒿。属菊科多年生草本。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白色,有茸毛。性温芳香,二月播种,五月采集。艾,分布于中国各地,但世传以湖北蕲州者为佳,谓之蕲艾,誉为道地药材。
农历五月的蕲州,居民们在当地田间采收蕲艾,伴随着阵阵龙舟的锣鼓,挂到了自家的大门上,这在中国,早已是上千年的习俗。某大爷在蕲州生活了一辈子,据他说,每年端午,都会在自家的大门上亲手挂上自己采摘的艾叶用来辟邪。
邪是什么?为何中国人认为挂艾叶可以辟邪?一颗柔嫩的小草,中国人为何与它相伴了千年呢?
在古代,当瘟疫肆虐时,一个村庄里往往有很多人因感染瘟疫而死亡,这些被瘟疫感染的人则被村民认为是“中邪”、“撞鬼”或“中毒气”。而那些在家里悬挂艾叶或熏艾的村民都没有被瘟疫感染,因而他们坚信艾叶有避邪作用。“邪”,实际上是指一切能够致病的因素,它并非某一种实体。而“辟邪”,实际上是发挥空气消毒达到预防瘟疫传染的作用。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在他的《肘后备急方》中就介绍了用艾叶烟熏消毒预防瘟疫传染的方法:在瘟疫流行时“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令不相染”,而且认为用这种方法预防疫病传染,效果“极佳”。
因此,艾草辟邪的作用,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五百年前,药物学家李时珍和父亲李言闻就赋予蕲艾,“艾中之胜”的称号。李言闻曾作《蕲艾传》,书中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将它与人参的价值相媲美。这也许是第一本论述艾叶的专著。
李氏父子,世居蕲州,相传他们曾多次上麒麟山(今蕲州镇都)采集艾叶的标本。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从此,蕲艾之名,风靡全国,蕲艾作为艾叶道地药材的地位也得到正式确定。
在粽子飘香的时节,大别山南麓地带,艾草遍布山野。冬冷夏热,雨量充沛,大自然馈赠以蕲艾足够的养分。适宜的自然环境,潮湿肥沃的土壤,蕲艾长得尤为茂盛。它比一般的艾草高大,高达1.8到2.5米。它的叶片肥厚,挥发油含量较高,在医用上效果更佳。
据专家考证,艾叶用于治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最古老的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着艾叶的疗效与用法,此后历代的本草书籍均有记载。
根据炮制方法不同,艾叶药材可分为艾叶、艾绒、鲜艾叶、炒艾叶、醋艾叶、艾叶炭等多种。中医理论认为其功效各不相同。艾叶性温芳香,暖血温经,行气止痛,用于妇人气血寒滞之症效佳。艾绒,多用于烧灸,温煦气血,舒经活络,药效似艾叶而更优。鲜艾叶性偏温热,强于驱寒,适用于宫寒不孕,腹冷痛经。艾叶炭擅入血分,温经止血,宜用于崩漏下血,月经过多等出血症。
农历五月的蕲春,迎来采艾的盛事。成熟的艾叶被采摘下来,然后经过阳光的洗礼和时间的历练。挑选之后,储存起来的艾叶会慢慢消化燥气,使之利于灸火的运用。《本草纲目》描述,“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三年的陈艾为最佳。时间一到,艾叶就进入第二道加工程序:反复晒杵,筛选。除去杂质后,鲜绿的艾叶化身为土黄色的细艾绒,人们称它们为熟艾。它们将完成此生最重要的使命:灸法。为方便使用和储存,艾绒也通常被制成艾条和艾柱。
艾中之王,就这样,褪下了绿色的霓裳。无论是用于医疗的灸、还是用于民俗中的食、浴等,艾,千百年来,静静地与人类相伴,默默地燃烧自己,因习以为常而归于平淡,与那些大部分仍野生于自然、未被人使用的艾叶一起,走向生命的终点。然而春风拂过,嫩绿的艾叶又带着生命的气息,再一次融进人类的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