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养生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近日,名为《著名养生专家因病逝世,享年59岁》的文章刷屏,该事件结合某教授“凡是长寿人全部不锻炼”的言论,引发了关于“锻炼养生无益长寿”的广泛讨论。
对此,作为一个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的公号,我们有话要说。
1
愿“逝者安息”,是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被称为“著名养生专家”的梅墨生先生,真正的职业是“画家”,他的头衔是“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不过,梅先生被广为人知,并不是因为他出众的书画作品,而是在2019年6月14日之后,这一天他因肠癌病逝,享年59岁。
愿“逝者安息”,是我们对于生命最起码的尊重,但很显然,梅先生没有得到这种尊重,他被一些人当做案例,用来证明“养生无益长寿”的言论。
与梅先生一同被提及的,还有41岁因白血病逝世的健美操教练马华、39岁因心脏病突发逝世的同仁堂董事长张生瑜,甚至享年49岁热衷寻找长生不老之法的秦始皇。
他们的英年早逝,以及他们与健康养生有关的职业和爱好,都成了受人嘲笑的原因。
这也反应出一个畸形的思维定式——凡养生的人必须长寿,否则就成了一个笑话。这就像要求医生不许生病一样,充满了道德绑架的意味。
而养生和长寿、学医和健康之间,难道仅仅是简单的“因为……所以……”关系吗?稍微动动脑子,就会明白此种思路有多无知和荒谬。
而且,用逝者做案例的做法何其“聪明”,因为他们已无法开口,为自己做出任何辩驳,他们只能沉默地接受舆论侵袭,哪怕是不明就里的,哪怕是歪曲事实的。
在此呼吁,若不能还之以公正,请至少还之以宁静。
2
无法决定生死,我们该怎样控制生死之间
梅先生生前热衷宣讲养生理念,这也使得有人并不追寻真相,仅仅利用他“著名养生专家享年59岁”的反差,就制造出“锻炼养生无益长寿”的话题。
2016年12月,梅先生在一次讲座中说:“我想放慢生活节奏,更加注重健康养生。只有身体好,好的理念才能慢慢实现。”
不难想象,在多行跨界的梅先生,必定会比一般人要忙碌许多。
此外,梅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年轻时因为忙于工作,常常工作到后半夜,不惑之年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损耗、透支了太多。
“虽然对当年忽视身体健康而后悔,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大概也是梅先生推崇养生的根本原因。
梅先生的朋友,书法家曹宝麟在悼文中提到,“随着名气的越来越大,他确实天南地北忙碌不堪。”
从梅先生自己和他朋友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大致还原出他的工作与生活状态,是忙碌的、快节奏的。
如今,斯人已逝,梅先生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绝非养生与长寿之间的关系,而是既然我们无法决定生死,那我们究竟该怎样控制生死之间的过程。
有个粉丝曾经对我们说,“我并不指望能活的有多久,只希望尽量对自己好一点,让自己活得舒服,活得质量高一些。”
那些嘲笑养生却无法长寿的人,目的究竟何在。他们是想抹黑养生,还是根本就不想读懂养生这个概念呢?
3
养生?伪养生?
有些人的养生是口头上的,并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而沦为一种行为艺术;还有些人的养生,其实是“伪养生”,用的都是伤身的方式;还有人对养生的要求,就是必须要长命百岁。
类似这样的“养生”,都不是真正的养生。相信下面的这些你或者你身边的人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吧。
媒体报道了一则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
来自郴州的51岁曾女士,特别喜欢养生,平时总爱尝试各种偏方,有一天她突发奇想,把家里20多种水果混合榨汁,简单过滤后就自己输入到静脉血管里。
没过多久,曾女士皮肤发痒、体温升高,被紧急送到医院,结果医生发现她多器官功能出现衰竭,全身感染非常严重。
经过5天的紧急治疗,曾女士的病情才有所好转,从重症监护室回到了普通病房。
对此,曾女士后悔不已:
“本以为新鲜水果富含丰富营养,注入身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哪知道会惹出这么一场风波。”
医生解释:果汁不能直接注射,否则会导致细菌感染、血管栓塞、高钾血症,严重时会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
曾女士好歹捡回了一条命,很多人就没这么幸运了。
一女子听信“挨揍能养生”,到一家“自然冲击养生馆”接受冲击疗法,每周两三次,每次挨打一小时,结果导致右眼失明。
湖南一女子,听信所谓“专家”的理论,每天坚持吃各种保健品,后来身体出了问题,强忍了6天都不肯去医院,晕倒后再送院治疗已经无力回天。
近几年,养生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起初是以爸妈为代表的中老年群体,这两年年轻人也纷纷响应,开始了“枸杞泡酒”的养生之路。
爱护自己的身体,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偏偏很多人养生的方式,不是少熬夜、多运动,同时健康饮食,而是看一些朋友圈的“偏方”,或者听信一些没有行医资质的“大师”,哪怕病得再厉害也不肯去看医生。
这样的养生,只是一种“伪养生”,不仅对身体无益,反而会造成极大伤害。
伪养生,真的会毁掉你的健康 !
我们总能看到不少的养生文章:
《让父母长寿10年的养生之道,已经转疯!》
《这样吃才健康,看完震惊了!》
《扩散!某某某致癌!千万别吃……》
这些养生文章,往往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东拼西凑而成,根据某些人们容易接受的健康观点,从传统文化中牵强附会出一些东西,建立自己的“养生理论”。
比如张悟本的绿豆疗法,绿豆的确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的作用,张悟本就在这个基础上大肆宣扬和夸张,把绿豆说成能治百病的神药,骗取大家信任。
还有不少人,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自己打造成所谓的“神医”、“大师”,表面是悬壶济世,实际是谋财害命。
年轻人的伪养生就是一边养生一边透支生命
“伪养生”分为两种,一种是只相信偏方、大师,不相信正规的医院、医生,不肯吃药不肯治疗,这种以中老年人居多。
至于青年人,却有另一种“伪养生”的方式——一边养生,一边无限制地透支自己的身体。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联合问卷网做了一项针对18-35岁青年的调查,选项包括了:
一边无休止熬夜,一边勤勤恳恳地护肤;
一边无节制饮酒,一边泡枸杞水;
叫着最油的外卖,却吃着大把大把的保健品。
2000名参与调查的受访者,82.3%的人觉得上面这些现象很普遍,有一半受访者觉得一些年轻人认为自己在养生,其实放纵起来更没底线。
我的舍友阿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是我见过的最会“养生”的人,出门总要带一瓶枸杞水,每天要吃好几种保健品,总把凉茶当水喝。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在朋友圈转发各种养生类文章,号召大家“养生要从年轻做起”。
问题是,他去年一年已经去了至少5次医院,年底的体检更是显示:高胆固醇、高脂肪。
其实,阿强出门带着枸杞水,不过是在酒吧喝酒时偶尔拿着喝一下,然后继续和朋友豪饮;
给自己脸上涂护肤品,只是熬夜打游戏到两三点之后的补救措施。
再加上久坐办公室、爱吃外卖,平常也不喜欢运动,“爱养生”的阿强,最后反而落下了一身病。
这样的伪养生,只是一种盲目跟风,不仅对身体毫无作用,反而会让他们陷入自我麻痹中,效果很可能比不养生的人还要差。
在他们内心深处,根本没把身体健康当成一回事,所谓养生只是一种口号,该熬的夜照样熬,该喝的酒天天喝。
等到疾病袭来,他们才醒悟到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走形式的“伪养生”,根本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对自己生活的欺骗,但已经为时已晚,健康的身体已经不复存在。
以上就是关于养生的种种乱象,我们不得不发问,为什么这样的“伪养生”能在我们的土地上广为传播?
微博上有个高赞评论这么说:
追求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没有错,只是我们太多人太想一劳永逸,又懒得思考,以为贵的就是好、偏方就是好、“神医”就是好,于是就被无良商家和骗子牵住了鼻子。
不少人特别是中老年人,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往往是盲目跟风,听到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
在他们眼里,医生不可信、医院不可信,只有那些大师、偏方才值得信赖。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反智主义思维:不相信科学、不相信专业人士、不尊重专业训练。
在他们眼里,外行可以打败内行,并且是一种十分值得夸耀的事情。
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能够确保我们吃了之后百毒不侵。
贵不一定是好的,因为真正的健康不是花大价钱就能买回来的。
看起来很有道理的医学道理也不一定是对的,因为它也有可能是骗子包装出来的伪科学,最好还是询问正规医院的医生。
如果不想动脑筋学习科学的养生知识,只想走捷径一劳永逸,分分钟被商家们收取智商税,钱白花了不说,很有可能危害生命健康。
真的想身体健康,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均衡饮食、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别总想着靠朋友圈文章和保健品养生,这才是王道。
4
为什么要养生
古代养生,目的是“延年益寿”,而现代养生,是对自己身心的主动养护。
说白了,现代养生,已经褪去了对于长寿的追求,而是为了实现“爱自己、滋养自己”的目的。养生成为了一个认识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生活方式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与怕,而对勤于养生的人群来说,爱的是自己,怕的不是死,而是怕活得不好。这充分体现了,对自己的生命勇于负责的态度。
什么样的人需要养生
从何时起,养生不再是老人和病人的专利,而成了全民皆兴的生活方式?
对此,名为“安叔读书”的网友,评论非常客观:
养生的兴起,是这代人不良生活方式的倒逼。生活节奏快,亚健康,物质丰富,以及人性的低自控,都让各种疾病年轻化。
经常胡吃海塞、压力山大,年纪轻轻就月月痛经、时常失眠的我们,究竟需不需要养生,难道心里没点儿谱吗?
养生能带给我们什么
养生并不意味着不会生病和死亡,但养生能够大概率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如果说每个人的一生,是一场设定了起点和终点的大秀,养生可以帮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洒脱的姿态,从容走过这场人生大秀。
身患乳腺癌,通过全方位养生调理,最终活到106岁的宋美龄,曾多次谈到:“人之生死,自有天定,而身体健康与否,则多与饮食习惯是否合理相关。”
养生是个慢功夫,它不能马上让我们变年轻,不能马上让我们的疾病痊愈,但是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资本,去对抗岁月的侵蚀,去抵御疾病的伤害。
养生也并不代表确凿的承诺,而是一种尊重生命的选择,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方向,是我们对自己的呵护与成就。
养生的终极价值
我认识一对80岁的夫妻,他们都是高知退休,可以说生活优渥,但他们平时特别节俭。被问及为何如此省吃俭用时,他们的回答是,“攒钱将来住院用。”这个答案着实令人大跌眼镜。
他们深知以自己的年纪,必定有天会在医院流连。但他们选择应对的方式,是攒足够多的钱去住院,而不是“主动进行身心养护”。
但在医院住病房,甚至插着管子的生存状态,真的是毫无质量可言的。
有人说医院是没有尊严的地方,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在医院经历生死。
而我们在走进医院之前,能够做好自己健康的日常管理,把控自己的生命质量,这就是养生带给我们此生最积极的作用。
那些热爱养生的人,正是一群即使活到80岁,依然坚持不懈,对生活质量有所要求;依然不肯轻易将自己的健康管理权,拱手交付于医院;依然保持着自尊姿态,昂首阔步、体面地走向人生终点的可爱可敬的人!
愿每个认真爱自己的人,都能被生活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