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成功“激怒”了你,你的怒火是哪一种?

文 / 养生杂志
2019-03-10 01:04
当孩子成功“激怒”了你,你的怒火是哪一种?


本文作者:罗玲,儿童教育专家、被众多家长们称为“妈妈心灵导师”,曾与兄长罗大伦博士合著畅销书《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

当孩子成功“激怒”了你,你的怒火是哪一种?

孩子的一个行为、一个状态,家长看到时,脑子里可能有各种反应:

溯源型——

  • “这么懒,真像你爸!”
  • “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那个自卑渺小的自己”
  • “咱家谁是这种蛮不讲理的人?”
  • “我上学时就记忆力不好,你可千万别像我!”
  • “是因为小时候给你放老家两年造成的吗?”……

担忧型——

  • “现在什么都不会,以后自己生活怎么办!”
  • “这个邋遢样,以后哪个女孩能看上你?”
  • “女孩这么笨手笨脚的,以后在单位怎么混啊”
  • “妥妥的学渣啊,怎么中高考啊,怀疑人生……”
  • “脸上怎么又长个痣???以后别嫁不出去”……
当孩子成功“激怒”了你,你的怒火是哪一种?

怨妇型——

  • “我这么累,你还闹,成心要我老命啊!”
  • “你也欺负我没收入啊!我的命怎么这么不好!找个这样的老公,好好的工作不做了,如今啥也没有”……

修理型——

  • “这个懒样,就是欠揍!”
  • “又算错了,做它一百道口算题看你还错不错!”……

纠结型——

  • “这是安全感不足的表现吗?我如果满足他,是不是就会把他惯坏了?家里人又该说我溺爱了。不满足,他会不会一辈子有匮乏感%*()&*¥#@&”

比较型——

  • “怎么这都做不好!人家小明都会编程了!”、“我小时候可比你强多了!”、“冬令营那些孩子就你最不独立!”
  • ……
当孩子成功“激怒”了你,你的怒火是哪一种?

其实呢,孩子的行为转瞬即逝,它只是一个单纯的行为,不一定能分析出多少深意,不能预测出那么多东西。所有这些负面的衍生想法,都只是添乱的情绪垃圾,都会妨碍家长看到孩子的真正需求,看到你的回应得到了什么反馈,都会降低你感同身受的能力。

和孩子相比,我们成年人的大脑有这样的习性:

看到一个简单事实,脑子里就衍生出一堆想法。比如:

我孩子追大孩子跑、想跟人家玩被拒绝——是不是说明她不受欢迎?会不会给她带来心理阴影?她差哪个你们这样对待她?说明我教养很失败吗?以后长大她在群体里都会这么弱势吗?她会永远都是跟随者吗?你们孩子们间都是这么野蛮残酷的丛林法则吗……

小孩的大脑还没有学会产生这么多联想出的结论,因为他们的经验少,没有足够多的经历作为素材,供大脑编织出各种情节和虚拟判断。而成人的大脑在进化中、成长中,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当孩子成功“激怒”了你,你的怒火是哪一种?

这好比是大脑有一种模拟功能,它要不断对过去事件进行模拟,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模拟,在进化过程中,这种模拟能够帮助人类避开危险,得以生存。当然,这些模拟只有少部分是愉悦的回想或白日梦,多数都是悲剧风格的。比如,家庭主妇会在和丈夫的一次争吵后,在头脑中上演悲情的离婚大戏。

我们在成长中,逐渐开始学会上演头脑中的这种戏码。幼年时,父母的语言对于我们头脑中形成怎样的内部对话,至关重要,这是我们学习思考的最初教材。所以我常说,家长的语言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

青少年常需要从外界反馈来获得自我评估的依据,所以他们的头脑里开始有这些衍生出来的推理、判断、结论。“我这么做,会不会让我显得不酷?”、“他们为什么看着我在笑?是我哪里表现得很可笑吗?”、“他还没有回复我,也许是我说的不得体?也许他会因此跟我绝交,或者从此认为我是个那样的人,然后他会和身边的别人去这样讲,然后别人也会这样看待我……”

当孩子成功“激怒”了你,你的怒火是哪一种?

成年后,随着我们自信的增强,自我价值感提高,对自己的评价也相对稳定,我们或许脑子里这种喋喋不休的声音在变少。我们对事情的判断更加准确,各种联想、猜测、模拟的习惯也就没多少用处。但,我们的大脑仍然不能完全摆脱这种惯性。

你会发现,受教育程度低、个人成长幅度小的人,即使成年了,头脑中也仍然满是各种衍生的判断结论,然后这些判断和结论就继续衍生出一堆情绪,这些建立在虚假结论上的情绪就像垃圾一样,堵塞在人的心中,并漫延至他周围的环境里,夺走我们生命中无数个美好宝贵的时刻。

如果我们不知大脑有这些癖好,加上自我价值感低,产生的“衍生垃圾结论”就会特别多,那我们就会给事情添乱,家长看到了都不如没看到。

当孩子成功“激怒”了你,你的怒火是哪一种?

看到了,不但不能帮孩子提高认知,从更积极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引导,反倒加剧孩子的焦虑,给孩子二次挫败。下次再经历类似事件时,孩子从原本的单纯反应,倒学会了沮丧挫败焦虑。

家长的智慧就在于,要能看出自己头脑里产生的这些“衍生判断”中,大部分是不准确、没依据、错误的;能知道,人的头脑就有这样运作的本能,它自动会产生一连串无端的推理和结论,我们不能都听信这些唠叨,要清醒地去分析,努力做出尽可能客观的判断,然后,有能力建设性地、乐观地、前瞻地重新看待这些事实。

清空头脑,撇开隔阂。亲子沟通本来是简单容易的!

文章内容转自“罗玲的空间”,有部分删节。友情分享,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首页-养生君的小店-淘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