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别人不一样,原来脾的养生是要按照这个来的!
中医将人脏腑系统按照五行划分为了心、肝、脾、肺、肾五个,自然界的四季也被划分在这个五行系统里,于是就有了春主肝木、夏主心火、秋主肺金、冬主肾水来指导每个季节里相关脏腑系统的养生和疾病治疗,可是脾土去哪里了呢?
“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脾在人的生理活动中主要负责升降气机。肝木主升在左,肺金主降在右,心火主扬在上,肾水主藏在下。而脾则位于中焦主脏腑气机的升降和运化水谷精微、水液以及统血,无论是脾所处的方位还是包容运化的生理功能,都与五行之土相对应,所以常被称为脾土。
关于脾土的养生说法,从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开始就有“脾主四时”和“脾主长夏”的两种认识。那么这两种认识是如何来指导我们的养生和对疾病的治疗的呢?
一、脾主四时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不得独自主于时也”,后世的医家在这句话的基础上认为,脾没有单独掌控的季节,是因为“四时脾旺”。
作为后天之本的脾,其他四脏的正常生理活动都会依赖到脾的正常。脾气如果正常才能保证水谷精微的正常运化和输布,中气足才能保证内脏器官在自己的位置上运作、血液在血管中正常循环。一旦脾气出现问题就很容易出现水谷运化失误、中气下陷、血行脉外等病理问题,甚至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正常。
而“四时脾旺”的意思就是脾土之气在其他脏腑所主的季节仍然旺盛,尤其是在季节更替之时,它能够“长养”其他四脏。这也就意味着对于脾的调养,每个季节都很重要。
二、脾主长夏
“长夏”是在《黄帝内经》里所出现的一个词语。在四季的划分中,它并没有明确指出属于哪一个季节,后代医家把夏至到处暑这一段时间称作长夏。
长夏是一年中湿邪最旺盛的时间段。脾土“喜燥恶湿”,这段时间脾气虽然旺盛,但也是最容易被湿邪困阻,导致脾虚以及其他病变的时候。
我们知道,人的脾阳充盛的时候,运化水液和升降气机的功能才会正常进行。而一旦湿邪困阻于脾,就很容易导致脾阳被遏阻,进而出现水液运化障碍,水湿在体内潴留而生出痰涎,进而出现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不爽、头身困重等症状。脾虚到一定地步还会影响到相应的其他脏腑,比如脾土生肺金的脾肺两虚的疾病。
所以在长夏季节之中,对于脾的调养更加重要,这段时间应该结合健脾、祛暑、化湿等方法全方位对脾进行调补。比如薏仁、茯苓、粳米是健脾祛湿的好食材,绿豆、丝瓜等也可以清暑益脾。
而这段时间,更是脾胃虚弱的病人最容易出现疾病反复和加重的时间段,名医李东垣说“夫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遇夏天气热盛,损伤元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疲软”,所以这段时间平素脾胃虚弱的人一定要多注意,加强疾病的治疗。
根据古代医家所总结的这两个认识,脾的养生既不拘于某一时,所以四时皆可养脾以养五脏,而长夏又时节要重视脾自身的喜好和病变,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相反,这才是养生与“治未病”之道。
注:本文中所提到的“长夏”解释只采取众多医家学说中的一种,并不是唯一。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荷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