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雪养生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这里十一月是指农历),这是古人对大雪的解释。人们盼着在大雪节气中看到“瑞雪兆丰年”的好兆头,可见大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来年的吉祥与否。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说到进补,很多人只是狭义地去理解,认为所谓的“补”就是吃点营养价值高的食品,用点壮阳的补药,其实,这只是进补的一个方面,而进补则是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内容。谈到养生,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何为养?何为生?所谓的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所谓的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温寒等综合调养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
大雪节气养生知识
1.【居】寒从脚下起
大雪节气,我们应注意风邪和寒邪的侵入,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头部和足部。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这是因为,足部离心脏最远,且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暖性较差,一旦受寒极易引发相关疾病。另外,也要注意颈肩腰部、各关节、腹部的防寒保暖,但切忌暴暖大汗。
要多参加户外运动,但须注意的是不要在大风、大雾中锻炼。因为在大风大雾时空气中悬浮的有害物质较多。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足够的睡眠,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居住环境的空气流通。
2.【身】防心脑疾病
大雪节气要定期进行心脑血管系统的体检,要重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原发疾病的治疗,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药物,以防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患的发生。
要注意颈部的保暖,颈部的气管一旦遭受寒冷之风侵袭,极易造成伤害,引发呼吸道疾病。另外,颈部还会由于颈椎受到寒冷刺激,诱发颈椎病。
同时,由于寒冷刺激,容易引起胃病复发。因此要注意胃的保暖和饮食调养。大雪节气积雪较多,外出者应注意防滑、防跌、防撞,骨质疏松患者可减少外出。
3.【候】雪似御寒衣
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此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降到了0℃或以下。大地覆盖着厚厚积雪,犹如给土地穿上了越冬的御寒衣,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而当积雪融化时可增加土壤的水分含量,又可为作物来春生长提供保障。
4.【食】温补少而精
民间有“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之说。在饮食上宜选用高热量、高蛋白、高脂类、低盐类的温补食物,做到“少而精”。如猪肉、羊肉、牛肉、鸡肉、鹌鹑、鲫鱼、狗肉、海参等动物类食品,以及山楂、枸杞、萝卜、胡萝卜、茄子、山药、核桃、橙子、桂圆肉、南瓜、韭菜、芹菜、栗子等植物类食品。
在天气特别寒冷时,可进补温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气温较为温和时,应以平补为主,可适当增加鸡、鸭、鱼类;但当气候较为干燥寒冷时,应多食甘润生津的果蔬、冰糖等。当然,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服用具有中医特色与针对性的个体化“膏方”制剂。
大雪节气”慎防三大疾病
大雪节气的气温急降对人体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血压、气管、肠胃等方面都因为天气寒冷而有所变化,这时,预防中风、心脏病、消化道溃疡变得十分必要。
一、防中风
对于血管弹性差的人,气温急剧变化会带来血压波动,引发中风。寒冷可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同时,气温较低时,人体排汗减少,血容量相对增多,这些原因都可使血压升高,促发脑溢血。因此,首先要重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原发疾病的治疗,其次注意发现中风先兆,如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
二、防心脏病
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等。隆冬季节与冬末初春为急性肌梗塞的两个发病高峰期,其原因除了气温偏低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收缩外,寒冷还能增加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液粘稠度增高,易导致血栓形成而阻塞冠状血管。此外,病变的冠状动脉对冷刺激特别敏感,遇冷收缩,甚至使血管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塞。因此,老年人应重视防寒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添衣服、被褥,以防寒冷侵袭还要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体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溶栓、降脂、扩血管和防心肌缺血、缺氧药物。
三、防消化道溃疡
这时由于寒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在副交感神经的反射作用下,致使胃肠凋节功能发生紊乱,胃酸分泌增多,进而刺激胃粘膜或溃疡面,使胃产生痉挛性收缩,造成胃自身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胃病复发。因此,要注意胃的保暖和饮食调养,日常膳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做到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忌食生冷,戒烟戒酒,还可选服一些温胃暖脾的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