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夏至巧调理,严冬少寒气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节气。夏至之时,阳气增长到了极致,是阳气最旺阴气初生的时节,也是中医养生中非常重要的节气。所以,夏至养生要顺应阳盛于外、阴伏在内和阴阳交替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养“长”,因此,夏至养生应遵循以下五大原则。
夏至
注意起居
夏至起居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尽量保持7小时睡眠。要坚持每日温水洗澡,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为,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电扇送风,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7℃,更不宜夜晚露宿。
适度锻炼
夏至过后气候炎热,运动锻炼可适当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等舒缓的运动项目,但锻炼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此外,运动不宜剧烈,如运动过激,会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也可损阳。
心静气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日养生应“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条,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做到“心静自然凉”。
清淡饮食
每逢夏季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故冷食少则犹可、多吃不宜,贪多定会寒伤脾胃。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而食。因此,夏日饮食宜清淡而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夏日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所以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
对于很多慢性病患者来说,冬病夏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让身体打个翻身仗。但是,冬病夏治要早打算,不仅要早到医院预约,还应该知道下面这些事儿。
冬病夏治开始时间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
1.为什么冬病要夏治?
夏天阳气最充分,体内的寒气在比较弱,这时候借助一些外力,比如药物、外治的方法,比较容易把寒气很快吐出去。因为很多虚寒性的病、冬天容易发作加重的病,都是由于寒气深藏在体内而发生的。
2.冬病夏治有哪些方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不仅包括在三伏天用中药穴位贴敷,还包括在三伏天里内服汤药、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等。中药穴位贴敷是冬病夏治的主要方法。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也有禁忌: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皮肤过敏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者、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2岁以下小儿、75岁以上老人、孕妇,以及对皮肤暂时留下色素沉着很介意者要慎用。
3.哪些人群适合冬病夏治?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人群,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人群。
虚寒性疾病:寒性关节痛、寒性颈肩腰腿痛、胃肠病、平素体质虚弱易感冒者、亚健康状态人群。
儿童体质虚弱:咳嗽、哮喘、消化不良、体弱易感冒。
4.三伏贴对于小朋友也有好效果吗?
现在很多小孩的体质较虚弱,所以用这种三伏贴的方法来治疗,既经济效果又比较好,副作用几乎没有。中药穴位贴敷尤其适合小儿。
5.穴位贴敷疗程如何?
穴位贴敷选择每年夏季三伏期间较好,从头伏的第一天开始贴药,每一疗程为3次~6次,每隔5天~10天贴一次(发泡者间隔时间稍长),每年为一小疗程,连续三年为一大疗程。
6.贴药后有什么反应?
贴药后皮肤无反应,或局部皮肤感到麻、凉、温、微痒,贴药后皮肤出现红晕属正常反应,或皮肤微红、有色素沉着、起小水泡,极少数可能出现大水泡也为正常反应。古代“三伏灸”疗效标准是,以皮肤发泡、起灸疮为好,而我们今天又想疗效佳,又想皮肤不损,所以近几年来医院中医科三伏贴治疗时以加强贴敷次数(伏间加强),减少每次贴敷时间,争取既减少皮肤损伤,又可获效。部分患者敷药处皮肤有变化,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7.冬病夏治需要注意什么?
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以及刺激性食物;充足睡眠,避免情绪过于激动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忌寒凉。我们一边在贴敷驱寒,一边喝冰镇啤酒、吃雪糕冰棍,或者在空调房间里面待很久,这样都是不合适的,跟治疗方向是相悖的,这样治疗效果就不好了。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的“治未病”方法,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坚持。
文/浙江台州医院针灸推拿科
主任中医师 李小军
傅恩
图/源自网络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