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播网红泡泡龙猝死:「吃」隐藏了每个人的爱恨情仇

文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3-15 20:00

#泡泡龙意外离世#前几天,一则“泡泡龙”离世的新闻,席卷了朋友圈。那个年仅29岁的胖胖大网红,在拍摄公益宣传片时,因为工作强度过大,意外离世。“泡泡龙”是谁?

很多人了解他,可能是通过他的作品。作为一个颇具人气的“吃播”和“短视频up主”,他时常向观众展示自己在美食面前大快朵颐的样子。很多网友表示,他的作品有趣,可爱,尤其是他那句,“香啊,皂哇,香皂啊,吃完吐泡泡啊”,让人忍俊不禁。

作为一名吃播,“泡泡龙”在每一次直播时都非常敬业,吃得多,吃得香,吃得很努力,吃得货真价实。有一次,在受邀参加杜海涛新店开业的宣传活动时,“泡泡龙”一个人吃的菜打出来的小票,长度可以给杜海涛当围巾。

“这样吃,身体受得了吗?”很多网友表示担忧。

的确,泡泡龙曾曝光体重超320斤,连体重计上的指针都压得转不动。在他意外离世后,有不少网友对此唏嘘,愤怒:

“这样不健康的暴食,油炸食品、烧烤;320斤的体重……评论区很多人提醒他注意身体,去医院检查,他们自己压根就没在意。”

“之前就注意到‘泡泡龙’右侧脸颊眼睑下方突然长出来的黑色斑群,不知道是不是肝功能出状况了?”

“泡泡龙的去世是个悲剧,但绝对不是个意外。那简直是在用命换钱……”

我们不知道这个意外里究竟哪些因素在起作用。但,这里有一个非常吊诡的点:这样的暴食是不健康的,为什么他没有喊停?明知暴食不健康,为什么不喊停?也许,有人将此归因于对物质的需求。也有人,将这归因于对流量的留恋。

但,也许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未曾察觉的心理动力在作用。接下来,我将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一是源于对外在客体回应的渴求

事实上,“泡泡龙”已经不是第一个死在工作岗位上的“美食主播”了。

2019年,一位ID名叫“大飞”的网络主播给网友展示自己的“肚量”有多好,在豪饮色拉油和白酒的直播中引发了身体不适,在送往医院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停止了呼吸。

“过度进食”“过度饮酒”,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体验是带点痛苦的。而这样带有一点“自虐”和“痛苦”性质的行为能够持续下去,可能有一定的内在动力。可能跟网络的另一端所连接的观众有关。

对于吃播者来说,这样的直播让他获得了人气以及观众的打赏。而这些部分,对于他们来说,除了获得物质,还有一个,就是体验到了“被看到”和“被回应”。

以泡泡龙为例。他在成名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外卖员。每天工资很低,除了吃饭就是睡觉。而此前,他因为生病,变成了300斤的胖子,更没有什么朋友。再加上工作、家两点一线,让他觉得生活没有了色彩。

在微博中,他曾提到:“我也想瘦,我也想长得很帅,我也想交女朋友,我也想拥有爱情,我也想有家,我也想有个孩子,但上天给了我这幅长相,我有错吗?”

这也暗示,在泡泡龙的过往生命中,他在“被看到”“被回应” “被爱”的滋养性体验上可能是匮乏的。但是,这份体验又是极其重要的。

弗洛伊德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3岁的男孩在一个黑屋子里害怕地大叫,“阿姨,这里太黑了,我很害怕,和我说话。”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呢,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人是关系的动物。每个孩子都是在被父母不断的看见,回应之下,慢慢内化一个稳定的客体关系,与这个世界产生丰富的互动。如果这样的体验匮乏,那么终其一生,他们都会在渴求“被人看见”。

甚至,愿意以忍受躯体痛苦的过度进食为代价,获得这一切。

泡泡龙生前说:“我以前就是一个送外卖的,现在得到这些,这么多人关注我,如果社会有什么需要,我能做到的,我肯定全力以赴……”

如此全力以赴,可能是因为那意味着黑暗无回应的自我世界里,终于有了一道“光”。

二是源于一种潜在的融合共生需求

暴食,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B站上有位网友这样分享:感到食管被用力地撑开,胃满得快要爆炸,每一次吞咽都变成非常痛苦的一件事,但是你还是继续在咀嚼食物……

如果身体有一个边界,那么过度地用食物填塞自己,相当于有人用武力向内发起硬攻,打开紧闭的城门。这是一种自我边界的破坏。而这里的进攻者,是暴食者本人。

“这不是自虐吗?” 很多人会表示不理解。

但暴食者这种对于身体边界的自我破坏,从深层的角度来讲,可能源于一种与母亲共生融合的愿望。

有这样一个实证研究。研究者选择了40个暴食病病患和40个正常饮食的女性,分别比较他们对遗弃刺激/控制刺激的反应。研究结果发现,在遗弃刺激出现之后,暴食病患明显比对照组吃掉更多的饼干。研究者认为,暴食是无意识中对于被遗弃的恐惧所采取的防卫。

而在临床上暴食者一个常见的主题,是缺乏一个过渡客体帮助孩子在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换句话说,暴食,可能是源于分离问题的外在症状。

对于暴食者来说,将食物吃进去象征着与母亲的共生融合。这些食物所长出的脂肪,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就像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将自己和妈妈紧紧地包裹在了一起。

为了永远和母亲一起待在温暖的“桃花源”里,他们一口一口地没有节制地往嘴里塞着食物。就像,婴儿一口又一口贪婪地吮吸着乳汁。

而另一方面,暴食病人的父母也可能在家庭系统中呈现出边界不清的状态。他们并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将他们当做自身的延伸物,或将自己身上无法处理和接受的“坏”的特质,投射到孩子身上。

缺乏自我边界感的孩子,也容易被父母投射过来的这些“异物”塞满,表现出了暴食。

三、源于一种父母自我价值的认同

暴食,还与对父母自我价值的认同有关。

每年过年的时候,我们家的桌子上总是会摆着一大堆的鸡鸭鱼肉。其实,那些食物已经远远超过了家里8口人的口粮。但是,上一辈似乎有着某种心照不宣的传统,就是要用食物塞满孩子。

于是,在桌子上,我们常常听到,“多吃点,多吃点”这样的劝导。有时候扛不住对方的“殷勤”,我们会忍耐着肚子涨成皮球的痛苦,再塞进几口鱼肉。因为对父母来说,让孩子吃到饱,吃到撑是非常有自我价值感的。

“一个吃得胖乎乎的孩子”,可能是有分离焦虑的父母的一个终极追求。因为他们的翅膀长不硬,无法独自飞翔。

①这样的孩子对亲密关系有焦虑。

我们会被一个身材窈窕的女性身姿所吸引,也会被一个英武健硕的男性躯体所惊叹。这是一种本能的性吸引力。而贪食带来的脂肪囤积,会将一个人的正常的体型给淹没掉,呈现出“去性化”的特点。

这样的躯体如果有潜意识的语言,它似乎在说,“我还是个孩子,不足以去发展亲密的两性关系。” 而这,不仅是一种口欲期的退行,也是向父母宣誓忠诚 “妈妈,我不离开你”。

②这样的孩子对成功是有焦虑的。

让自己瘦下来,其实是有很多好处的。比如说,你可能会更加的有吸引力,有魅力,同时也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成功的机会或资源。而贪食者不允许自己去享受这些好处,抑制了攻击性的象征性升华。

同时,贪食、肥胖也和健康紧密相关。如果过多地摄入高热量食物,让自己得心血管或高血压的疾病的概率也会更高。这是一种很深的自我攻击,达到有可能“杀死自己”的程度。学习好好活着人性,有其复杂性。有时,我们会发现在认知和行为之间,似乎有一条马里亚纳海沟。就像身边有很多的朋友大声嚷嚷着,“我太胖了,我要减肥”,但是他们却仍然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

对于暴食者来说,他们内心也有类似的感受,“明知道不该吃,却停不下……”“我知道这样非常不健康,可是我就是改变不了,真的很绝望……”

在这样的冲突里,我们也许不应单纯地去看事情的表象,将此归于意志力,或者是外界的因素。去试着深入自己的内心,拨开潜意识的迷雾,那里也许正呈现着答案。

那里面,也许有一个孤独的孩子想要获得外界回应的需求,想要和母亲共生融合的欲望,还有未被察觉的人格中的性和攻击性的压抑。而我们要做的,是去看到这些心理动力,去接纳那些冲突,然后好好地修通,让人格不断成长。

毕竟,我们都在学习,如何好好活着。

婚姻,是不是我们的第二次投胎?

2021-03-14

辞职两年:自由的代价

2021-03-14

“你妈一个月赚多少?别怪老师瞧不起你”:嫌贫又仇富,是最畸形的金钱观

2021-03-11

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治疗患者 | Alf Gerlach自述:我的治疗师生涯

2021-03-11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亲子/两性/个人成长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学习,7年陪伴,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1456篇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