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爸爸去留学》中国式亲子关系,揭露了家庭教育真相

文 / 生命惊喜家庭教育艾朋
2019-08-02 10:13
"


《带着爸爸去留学》中国式亲子关系,揭露了家庭教育真相




01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已经完结,而剧中孙红雷饰演的爸爸黄成栋,也成为了人们热议的重点对象。

黄爸爸可谓是练就了十八般武艺,不仅可以包揽家中的大小事,比如买菜、做饭、做家务。而且,对于儿子爱的呼唤,更是有求必应。他对儿子的那份无微不至的关爱,唤醒了很多网友对父爱的渴望。

因此有不少网友大呼:

“我也想要一个黄爸爸。”

孙红雷饰演的黄爸爸之所以如此深受欢迎,还有部分原因是由于现今家庭的带娃主力军大多都与父无关,孩子成长过程中,爸爸陪伴的缺失已经成为家庭里的一个普遍现象。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镜子,原生家庭是社会生活中不变的热点,《带着爸爸去留学》通过四组不同的“问题家庭”在陪读生活中的欢笑泪水与辛酸相伴,讲述了亲子与留学话题的故事。

无数的父母都希望自己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呢?

是拼尽全力送孩子上最优质的的学校?还是不惜一切满足孩子的物质精神需求?

该剧借助留学议题不仅切实呈现了中国亲子关系的种种问题,更是揭露了家庭教育中的三大残酷真相。

02

“侵入式”教育

孙红雷饰演的黄成栋是一位典型的“反传统”的妈妈式父亲。

他愿意对儿子表达自己的爱,倾其心血陪伴儿子,给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也正因为这份浓烈的爱,让儿子黄小栋产生了想要逃离、渴望独立的叛逆心理。

“叛逆”的黄小栋与现实中那些“被宠大的小孩”一样,不懂事、任性。黄成栋给了黄小栋体贴入微的关怀,也包容了黄小栋的所有脾气,但他始终没有意识到黄小栋已经长大,相比形影不离的陪伴更需要独立的成长的空间。


《带着爸爸去留学》中国式亲子关系,揭露了家庭教育真相



这令我想起了让无数观众陷入沉思,斩获奥斯卡奖的动画片《包宝宝》。

影片中,妈妈事无巨细地照顾包宝宝,给他喂饭,帮他洗澡,凡事都帮他安排的十分周到。

但是,随着包宝宝的长大,他对妈妈裹挟的爱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他渴望有自己的空间,内心的叛逆之火也逐渐燃起。

他不再让妈妈随便出入自己的房间;他跳上了妈妈眼中不三不四的朋友的车,全然不顾妈妈在身后呼天喊地;甚至在半夜里,他还带回来一个金发女郎,并且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毅然决定要离开妈妈,离开这个家。

妈妈面对包宝宝的忤逆,面对失去了控制权的自己,在气急败坏之下,她一口吃下了包宝宝。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种情节是荒诞的、恐怖的,但这就是许多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


《带着爸爸去留学》中国式亲子关系,揭露了家庭教育真相


每一个叛逆的孩子,他们渴望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能挣脱父母的约束和控制,建立自己的新世界。

而不懂和孩子分离的父母,对孩子的空间进行强行介入,这种牢笼式的爱,不仅会激起孩子的反叛,甚至会让孩子窒息。

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说过: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很多父母把握不好爱的度,把孩子放在所有事情的第一位,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该管的不该管的事统统都揽在自己身上。

这种“侵入式”教育,让爱变得没有分寸感,孩子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得到真正的成长。

我们得学会换位思考和倾听,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引导而不是决定他们的前行轨迹。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成年”时真正的“成人”。

03

“丧偶式”教育

剧中的刘若瑜是一个放弃自我、为家庭付出一切的中国式的传统母亲,为了给儿子陪读放弃了自己脑外科的辉煌事业,她与丈夫长期异国分居,最终却换来丈夫的离婚书。

她的儿子陈凯文则是一个长期缺少父爱,内心如处荒岛般孤独的叛逆少年。


《带着爸爸去留学》中国式亲子关系,揭露了家庭教育真相



在异国他乡,刘若瑜把所有的期望都倾注在自己的儿子陈凯文身上,但母子之间却不能相互理解,妈妈的爱也在无形间给了孩子巨大的压力。

殊不知,父亲角色的缺失,才是造成儿子叛逆的根源和母女俩矛盾的关键。

奇葩说辩手陈铭曾因谈论丧偶式教育,引发热议。陈铭说,自己去年有一段时间非常忙碌,不仅忙于讲课和主持,就连节目的录制都很密集,导致自己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陪女儿。

于是,陈铭的妻子直言:现在的教育模式,就是“丧偶式教育”。

丧偶式教育意指父母一方在孩子的教育中严重缺席,如今常用来特指父亲这一角色。

陈铭其实就是无数中国家长的缩影。

研究发现,父亲参与度高、受到更多关爱的孩子其心理状态更健康,认知能力也更强。如果父亲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照顾孩子,他们在教育和经济上的成就会更大,不良行为的比例也会更低,并具有更强的同情心和社交能力。

陈铭将陪伴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父母要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第二个层面:父母要对孩子进行知识教育。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除了教导孩子各种知识,还要给予孩子们探索世界的方法和勇气。

第三个层面: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创新教育。父母应该陪伴孩子用新的科技手段,去接触未来,创造未来。

而父亲的缺席,无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巨大损失,家庭教育中爸爸参与度较低,对孩子心理最常见的影响就是“父爱缺乏综合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父爱或爸爸没有参与孩子教育会导致孩子在生理、心理上表现出很多不良状况。

作家龙应台说过:“父母是有保质期的,小孩儿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当你不珍惜的时候,上帝就把这份甜蜜的礼物收回了。”

一个完整的家庭,是父母能用心陪伴,全情反馈,我们认真陪伴他们的时光,会刻印在他们的记忆中,教会他们爱与被爱。

04

“养而不教式”教育

剧中的武丹丹,是一位不讨人喜的角色。

而在她不讨喜的背后,其实也暗藏着令人感到悲哀的家庭教育。

她的母亲只顾自己的人生幸福,她的父亲永远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武丹丹的爹妈一致认为,只要给钱、只要最大程度的满足女儿的物质金钱需求就能万事大吉。

正因如此,刚出国就被通知父母离婚的武丹丹才会在留学期间做出一系列惹人厌的行为。诬陷房东偷钱、让黄小栋私闯民宅、对后妈态度恶劣,用各种出格的行为博取关心和关注,给自己安全感。

武丹丹的成长经历,就是典型的“养儿不教式”教育。


《带着爸爸去留学》中国式亲子关系,揭露了家庭教育真相



父亲永远在躲避去给孩子解释离婚的问题,母亲也一直出现在大洋彼岸的电话另一端,他们对孩子的关心浮于表面,显得冷冰冰且缺少温度。

在《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杀人犯在公园里杀死两名儿童,犯下滔天罪行。当律师去找他母亲的时候,她说:

“我看新闻上说和解可以判轻点,你帮我跟受害人家属说,等我儿子出来,我一定带他去看医生,好好工作,赔钱给他们。”

这其中的是非与可悲,说白了就是养了孩子,却没有教好孩子。

去年,湖南12岁男孩吴某,因不满母亲管教严格,竟持刀将其杀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吴某杀死母亲后,若无其事地从嘴里冷冷地挤出了四个字:

“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

一名12岁的孩子竟对亲生母亲痛下杀手,表面上反映了其性格的冷酷和阴暗,但归根结底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酿成的悲剧。

养儿不教是为人父母的失败,更是一种无知的恶行,希望我们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何在,去生而有养,养而有教,为孩子的成长负起该有的责任。


《带着爸爸去留学》中国式亲子关系,揭露了家庭教育真相



《带着爸爸去留学》的导演姚晓峰说:

“我更重视父母和孩子的双向成长。”

随着剧情的发展,黄成栋最终学会如何放手去爱,与儿子互相尊重、理解,黄小栋也慢慢变得独立、坚强。

内心脆弱的武丹丹开始接受父母离异的现实,放手让父母和自己追求幸福生活。

刘若瑜也从迷失中走出来找回自我,与儿子各自奔向自己的人生方向。

卡巴金说:“为人父母即修行。”

没有人生来就会当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

“如果想让孩子变优秀,首先让自己成为优秀的父母!”

愿每一位家长,都能从这部剧中,反省自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成为孩子眼中最好的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