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长文:家庭教育的崩溃与出路

文 / 积极家庭教育
2019-04-12 11:17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个人成长中产生最大影响的教育,是人成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基础。学校教育,自古就是为成才准备的。更确切地说,是在家庭教育成人的基础上成才。这在中国教育传统中更为明显。但当下我们却看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今天的家庭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重视教育,今天的家庭教育却对孩子的成长没有起到相应积极的影响,甚至,是消极的、破坏的。

原因何在?

我们来看今天的家庭教育是怎样一个生态。或者通俗地说,今天的家庭是怎样教孩子的。中国家庭最普遍的教育生态是一是溺爱,二是功利,三是西方教育理念的夹生饭。在社会层面上是个体生存竞争的不易和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的西方化,在文化层面上是旧有传统被摧毁殆尽,对上世纪中叶新建立的价值体系的反叛不信任,转而向西方文化寻求出路。中国家庭教育便是在这诸多因素的交错影响和压力下走出了这样一条混乱无根的道路。

深度长文:家庭教育的崩溃与出路

溺爱是传统家庭中很常见的现象,但在今天,却以一种全新的面目出现。

传统家庭中的溺爱,分两种。一种是祖辈溺爱,这在普通家庭中都是常见的。一种是富贵家庭的溺爱,这在富贵家庭中也是常见的。祖辈的溺爱,是因为祖辈对孩子并不负有教育的责任,也并不面对承担教育的后果,只是出于人之常情的宠爱。过分一点都是能理解的。在传统教育中,这种过分的宠爱,很多时候不但不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反而会成为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中国传统教育一定程度上忽视孩子的自然天性,父母师长在孩子面前往往是严肃的,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往往是刻板的。祖辈的溺爱,却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因此祖辈、父母师长、孙辈,各有角色,组成一个完善的互动体系。然而,今天溺爱的实施者转移到了父母身上。这种溺爱并不像祖辈那样完全出于人情,而是掺杂了社会的、环境的、文化的、个体生存的种种因素的影响。祖辈溺爱出于人情,因此是健康的,对孩子的影响容易走向正面。父母的溺爱非出于人情,因此是不健康的,对孩子的影响极容易走向负面。

今天的父母为什么如此溺爱孩子?

首先是生存的压力。许多的父母将自己生存的艰难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自己生存的不易,孩子得来自然也是不易的,因此倍加爱护珍惜。自己生存不易,希望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不希望孩子经历自己曾经历过的艰辛。社会险恶,生存不易,家庭也自然要给孩子更多的呵护。

父母精神上的空虚。生存的压力致使人物质化,丢失放弃了精神的追求。赚钱,结婚,生子,成为生存的目标和意义。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把孩子当作自己精神上的的寄托,进而演化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存奋斗的动力和慰藉,为了孩子,一切都值得。自己奋斗得越是艰辛,对孩子则越是呵护备至。

对自己成长的反思。中国传统教育过于严厉刻板,不够尊重孩子,对孩子的自然天性注意不够。很多家长都是这么成长过来的。反映在教育孩子上,便是反而行之,给孩子自由、尊重,释放其天性。进而对管束性的教育十分敏感。

西方教育理念的学习。几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使得我们无论社会还是个人在表面形态上似乎都在与西方无限接近。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文化理念,向西方靠近,似乎是一个理所应当的潮流趋势。西方教育中讲求个人,尊重孩子天性、个性,自由、尊重、平等等理念,对从中国传统教育中走出来的中国家长来说,自然极具吸引力。这进一步加剧了对孩子的溺爱。并且最致命的是,使溺爱有了理论和现实的基础,使之正当化,家长也因此有了溺爱孩子的自信。

由心理学、社会学衍生出来的片面强调客观条件的教育理论。比如物质欠缺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批评孩子会导致孩子心理阴影,让孩子自己触碰人际交往的底线,孩子世界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等等等等。这些都称不上是教育,是十足的教育歪理。教育是人在社会中的成长,是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且最强调的是人的作用。如此做教育,不是在教育孩子,是在拿孩子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科学试验。然而可悲的是,此类歪理已大为盛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一点与上一点类似,给家长们提供了溺爱纵容孩子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尚属正理,有积极的一面,这些歪理却毫无积极可言,只会使教育和孩子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还有有的家长信奉争强好胜的丛林法则,精明算计、精致利己,不能吃亏、要比人强。自己这样做,也这样教孩子。一出问题,一味袒护,尽责他人。这样的家长也不在少数。这是个人、社会文明十足的倒退。

在这诸多因素的推动下,与父母的溺爱相比,传统祖辈的溺爱简直不值一提。

这种溺爱也与传统富贵家庭的溺爱不同。传统富贵家庭溺爱孩子,是富贵则享安乐,忘教化。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今天是且忧患且安乐,甚至越忧患越安乐。如此状况,怎不叫人担忧?

而且这种溺爱不止于家庭。父母还“理所应当”地以此来要求他人、学校、社会,要求全世界都来溺爱自己的孩子。稍有不称心,便起纠纷。古人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天是我“幼吾幼”,人也得“幼吾幼”。

深度长文:家庭教育的崩溃与出路

功利本属教育的职能之一,使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得以谋生和发展。本无可厚非。但教育的功利性若超过一定限度,甚至成为教育的唯一诉求,则是十分危险的。

功利性的体现就是教育的工具化。这里引用《中国教育死循环》中的一段文字来说明教育工具化的危害:

“现在的中国,是很难去做以人为本提升个体生命质量和精神高度的教育的。因为无论是政府还是家庭,都把教育看作工具,只是目的不同。政府用教育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家庭和个人用教育来求得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教育焦虑越早开始,工具化便越早开始,个体精神空间也就被挤压得越厉害。

“对每一个教育者、每一个家长来说,尽可能地避免教育的工具化,或者至少在工具教育与人的基本情感、道德、精神空间之间把握一个平衡,才是孩子未来真正幸福的保证。当我们把一种事物看作工具教给孩子,这种事物在孩子看来就只是工具。当我们把所有的东西都看作工具教给孩子,那孩子的世界就全部是工具。工具化的教育越早开始,对孩子的影响便越是不可逆。婴幼小早期教育的工具化,直接影响的便是精神世界的无从生长。因为孩子眼中的世界,已经被格式化为工具了。这是一个多么机械冰冷的世界啊!

“教育的工具化,其实是人自己的工具化。因为人,就是被教育塑造的。”

对政府来说,功利性的教育是全方位的,考虑到因素也要复杂得多,是对教育的整体设计。而对个人来说,功利化则要单一得多,主要体现为知识和能力的功利性追求。当下家庭教育的功利性已经远远超过了应有的限度,严重挤占了人的基本情感、道德和个体精神空间的培养和发展。而且,大多数家长并不具备教育的能力,因此,一味追求功利,以致情感、道德、态度、习惯、品质,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知识、能力,个人人生重要的精神文化积淀,儿童成长和教育的规律,都不能顾及。教育的混乱和极端必然导致人的混乱和极端。旧有体制内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和问题很多我们都已明了,却还是完整的人。单一功利化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和问题却是很多人不明了的,即人的狭隘、混乱、空虚、消极、极端。

溺爱加功利,是当今孩子发生种种问题的根源。溺爱导致其自我、脆弱,功利使其感到压力与乏味。当一个只知自私享乐的人发现眼前的世界是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战场,而自己又不得不去冲锋陷阵,后果可想而知。

家庭教育的功利性之所以发展到这个程度,有深层的社会原因。社会生存不易,竞争激烈,都觉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对公立教育失去信任和依赖,孩子的教育和未来似乎都在自己的身上。家长谋划的好,孩子便能有了更有竞争力的未来,家长不能谋划,孩子的未来似乎就是一片黑暗。而在一片焦虑疯狂的浪潮中,很少有人能独善其身。

溺爱的理论基础和自信来源于西方教育理念的夹生饭和心理学、社会学衍生出来的片面强调客观条件的教育理论,还有丛林法则。功利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便是成功学。

深度长文:家庭教育的崩溃与出路

西方教育理念在在中国的流行是近十几年来的事情。这本是一件好事,却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使教育生态越发混乱和恶化。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教育系统的缺席。

虽然社会上这些教育理念已经十分流行,但教育系统并没有受多少影响。也就是说,这些理念影响塑造的是家长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影响和动摇现有教育体系。公立学校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与社会潮流的脱节,也是造成家校不信任、家校纠纷的重要原因。体制外教育实践的主体也是家长,并不是纯粹的真正以教育为事业的教育者。

家长并不真正懂教育,看教育,做教育,容易被概念、说法吸引,而不能像一个教育者那样对教育理论体系和现有基础进行全面的考量,而其出发点也只是自己孩子的教育,完全没有教育的客观普及性。所以教育理念的流行,都是概念先行的、支离破碎的、机械教条的、牵强附会的、盲目夸张的。真正的教育改革,真正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吸收、理解、实践只能由教育者来做。但在中国,这样的教育者太少太少。要么是在戴着镣铐跳舞,要么淹没于功利教育市场的洪流之中。

面对这种思潮的变化,教育系统不能应势而变化,商人们自然要利用这一市场需求来得名求利。市场以利益为导向,在赚取名利的同时,又进一步影响和塑造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而这些认识,自然是肤浅的,片面的,错误的,因为其背后是商业利益。本是一种意识的觉醒,可以成为教育改革的助力,却因现有教育系统的缺席,不能得到应有的出路,于是被商业利用,成为赚取名利的工具。更为糟糕的是,它塑造了人们对教育的错误认识,也造就了人们对教育的轻视。大量育儿经的泛滥便是轻视的结果。这些育儿经看似都有些道理,实则完全不能称为教育。(可参看《关于家长育儿经,不得不说的几句话》《再谈“家长育儿经”》)而这些都是真正教育改革实践的巨大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这些新鲜的理念,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并很好地实践了。

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变动最剧烈的时期。那时候的教育者就接触并理解吸收了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并进行实践,取得很多的成果。我们要注意的是,那时候的教育改革和实践,其主体全是教育者,也因此得以实施,并取得成果。他们中有很多是我们公认的教育家。

中国现有的环境,公立教育就不说,体制外教育,如果家长不能厘清教育的真伪是非,还不具备实践的土壤。

家长包括很多教育者,之所以容易被各种概念、理念和商业潮流左右,有一个深层的原因,我们失去了自己的传统。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这是民族尊严和自信的来源。上世纪中叶以后,传统断绝,被新的价值观取代。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接触到新的教育理念,于是开始反思这一新的价值观,不再遵守,甚至抗拒,同时努力向西方寻找出路。

然而,任何一种思想都有它产生的土壤。西方的教育理念是在西方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成功实践也是建立在西方社会基础上的。西方社会重个人,讲自由、平等、尊重,都是有着历史的传统和社会的基础,人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也远远不是一个个名词那么简单。就像中国人讲“仁”,讲“恕”,讲“义”,讲“信”,其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基础,要想讲清楚不是那么容易的,西方人要学习理解吸收实践,则更为不易。但是我们失掉了这些宝贵的传统,这本是我们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础。如今基础没了,我们被这些外来新鲜的名词、说法吸引,不能顾及研究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基础,也因此不能很好理解这些名词、说法,也就更谈不上实践了。所以,自由成了纵容放任,讲平等、尊重却无视道义原则,讲求个人成了自私自大,不负责任,一切都以利己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些本都是很好的思想文化的滋养,但如果没有我们自己传统的束缚转化,便走了样,变成私心恶俗。

心理学、社会学衍生出来的片面强调客观条件的教育理论,则是这一趋势演变而来。还有大量育儿经的泛滥。其横行不能阻遏,亦是我们丢失了自己的传统,面对新鲜事物,失去了判断,走了邪道反自以为是。

70、80这一代自小接受僵化的体制内教育,不善思考,则进一步加剧了对这些理论说法的迷信和盲从。所以我们经常感觉,很多学习过这些新鲜理论的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似乎丢失了人的基本情感、道德。他们在平时可能很正常,但一旦涉及孩子、教育,就变得机械、偏执,不能沟通。这样教出来的孩子极度自私、冷漠,根本不知道要了解他人,理解他人,无法与他人产生情感。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再要纠正非常困难。因为孩子的情感基础被硬生生教没了,也根本没有体会他人情感的经验与意识。

深度长文:家庭教育的崩溃与出路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家庭教育的混乱和崩溃。当下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占据着主导作用。这就使得这一代孩子的成长十分令人担忧。这种种的原因中,最为主要的三个原因,一是公立教育的不能信赖依靠,二是文化传统的丢失,三是家长不清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分,不清楚家庭教育应负的责任。一是社会层面的,一是文化层面的,一是个人对教育的认识。

政府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家庭教育问题重重,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实施,导致家校矛盾频出,信任瓦解,孩子身心健康堪忧。于是开始筹划家庭学校,企图达成家校教育理念的一致。目前看来,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双方都存在太多太多的问题,需要厘清都是不容易的,更无需谈达成一致,各自分担了。对于未来价值观的建立,政府似乎有意重拾传统文化。这更是一条漫长的路。

如果不是想让一切都回到几十年前,那么接下来要走的路无论对政府还是对家庭都是挑战。政府自然是要在现有基础上把握平衡。对家庭来说,第一需要明确的,是家庭教育的责任。

家庭教育的责任,简单来说,就是教孩子成人。具体来说,情感、道德、生活能力,态度、习惯、品质,这些都是家庭要给到孩子的。学校教育的责任是是什么呢?就是教孩子成才。带孩子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处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掌握基本技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丰富生命,开创人生的无限可能。

家长混淆了家校教育责任,没有做好自己该承担的家庭教育,却对很多本该学校教育负责的部分操心太多,也对学校教育造成干扰。急于让孩子成才,却忽视了孩子成人的培养。很多学业问题,责任并不在学校,而是孩子没能有一个好的态度、习惯、品质。孩子在学校的很多问题,也都源于家长在孩子情感、道德、生活上缺乏教育、培养。家长对孩子溺爱,就会将这一切问题都抛给学校,要学校去包容去承担。家长看教育功利,就会对学校教育进行指责干扰。家校沟通,第一步,便是要厘清家校教育责任,各明其职,才能分担合作,一起为孩子成长助力。当下家校不信任、家校纠纷,很多都是因此而起。

那家长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明确自己家庭教育的责任。不要溺爱。把教育的重心放到孩子情感、道德、生活,态度、习惯、品质的培养上来。要相信,与上名校相比,孩子情感、道德、生活能力,态度、习惯、品质的培养要重要得多。没有这些,孩子在任何一个学校,都不可能收获好的教育效果。只有有了这些,孩子才能利用好环境,得到最好的成长。而这些,正是家庭能给到孩子最好的教育。

而这些都是需要花功夫的。看似我们很重视孩子教育,其实我们在孩子教育上真正花的功夫是非常少的。家庭教育该做的我们没有花功夫做。不该家庭做的,我们自己也只是花钱动嘴找资源,真正下功夫的都是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虽然看上去天天在操心孩子在研究教育,其实我们自己真正在孩子身上所花的功夫是极少极少的。莫只顾埋怨他人,埋怨学校,埋怨教育机构。先做好自己。因为自己做得真的太不够了。

不要盲从新鲜理念,更不要听信市场宣传。多听老人言,老一辈传统的做人做事的朴素观念,万不要觉得过时,在你不能好理解实践新鲜理念时,这些朴素观念将是你教育的底线,在你面对孩子不知道怎么办时,这些老人的做法绝对是可靠的。多听良言,多作反思。不要只教孩子只索取,不付出,做自己,防坏人,要先教孩子做个善良、正直、有同情心、有责任有担当的好人。这些朴素的感情,这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应有的责任和回馈,我们都有,只是它们像我们的青春年少的理想一样,被世事蒙上了尘,被那些听上去很美好的名词说法迷惑遮挡住了。

不要过于功利,不要只教孩子比别人强,要教孩子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狭隘和枯燥能摧毁一个人的人生。只有对世界人生有更多的了解,只有对世界人生有更多的热爱,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心,才能有一个更多可能的未来,才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要客观看待学校教育,合理表达个人诉求。要用心去认识教师,理解教师,尊重、珍惜、爱护身边的好教师。要相信,虽然教师队伍中也有不合格的,但尽职尽责,有着良好情感、道德的教师的比率,还是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公立教育有很多问题,我们要知道,这在根源上并不是学校尤其是一线教师的错。我们希望有可信赖的公立教育,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对待。而公立教育中,好的一线教师,是教育的底线,更是教育改革的希望。无论是为了我们的孩子,还是为了教育的未来,这样的教师,都是需要我们尊重、珍惜和爱护的。

今天很多教育问题的提出、升级、扩大,都是家长推动的。体制内的教育者在戴着镣铐跳舞,体制外教育者缺乏生存的土壤,教育市场无关善恶,只有利益。只有家长是最自由的群体,也是最有力量的群体。虽然群体状态不容乐观,在风气潮流的裹挟下,有的背道甚远,中毒甚深。但若不自救,便只有集体沉沦。家长意识和认识上进步,才能给体制内教育者以理解和支撑,才能给他们以变革的勇气。家长意识和认识上进步,才能给体制外教育者以生存的土壤,给他们以实践的助力。家长意识和认识上进步,才能让教育市场起更多正面积极的作用,而这一力量对人们的意识和认识,具有强大的改变与塑造的作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育要改革,要进步,这就是在今天中国教育生态下,时代赋予家长的责任和使命。

来源:风乘教育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