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自信,孩子的雄心

文 / 即阅视界
2018-09-06 10:54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小的时候,曾有一个妇人告诉他的母亲,说他将来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中曾提及过。

这种所谓的“预言”当然不足为信,别人可能只是为了讨好,但弗洛伊德的母亲信了,于是,就会在不经意的表情、行为、态度中传递这种信任,而孩子也会敏感地接收到。

所以,弗洛伊德幼年就非常的野心勃勃,学习刻苦用功,最终成为了至今都可以说是伟大的人物。

这个影响在心理学中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曾在一所小学做过一个实验,证实了教师或家长的这种信任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

父母的自信,孩子的雄心

皮格马利翁效应:相信什么,便成什么

罗森塔尔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们去当时美国的一个农村小学——“橡树小学”,做了一个现场实验,来验证这个源自古希腊神话的效应。

他从1~6年级中分别选出三个班,让学生做一个他称之为“预测未来潜力的测试”。

那里是当时相对偏远的农村,老师和校长都对心理测试不熟,也就非常相信这个“权威”的哈佛大学教授。

之后,罗森塔尔把最具“潜力”的学生名单给了老师。还告诉他们,为了不影响实验,要保守秘密,不能表现出不一样的对待。

但其实,这些最具潜力的学生是怎么选出来的呢?是测试结果吗,当然不是。

答案是,随机挑的。

但老师们非常相信,相信权威告诉他们的“测试结果”。

8个月之后,罗森塔尔重新回到这所小学,给参加实验的18个班级的学生,真正做了一次智力测试。

结果发现了什么呢?

那些罗森塔尔“随机挑”的、声称他们是“最具潜力”的学生,在智力上超越了班上的其他学生;而且,在性格发展、社会交往等等各个方面都表现非常好,这在一二年级尤其明显。

老师毫不怀疑地相信这些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虽然他们不过是随机挑选出来的普通学生,结果他们发展的也确实更好了——这就是这个实验所证实的。
父母的自信,孩子的雄心

“好学生”养成记

为什么会有“皮格马利翁”效应——明明这些学生是随机选的;明明告诉了老师要保守秘密,并且不要区别对待?

在实验中,教师们对心理学家的“ 预言”深信不疑, 于是“权威性的谎言” 唤起了爱的萌芽。尽管人人对名单守口如瓶, 但爱僧的情感是不易掩饰的,往往情动于衷而滋于外, 人们又总是把爱和信任倾注于最有希望的目标。

因此,教师在接触具有“ 最佳发展潜力”的儿童时,连他们自己也未必意识到嘴角浮起温和的微笑,他们总是很容易就发现这些儿童的优点和长处, 课堂上总爱提问这些“ 小天才”, 一且回答得好, 立即给以鼓励。

而幼小的心灵十分敏感,他们从教师的唇边、眼角、 和蔼的语气和鼓励的目光中, 得到了暗示, 感受了爱的温暖, 增胜了上进心和自尊心, 强化了学校生活是美好的信念。

于是,如同种子播入湿润的泥土就会萌发一样, 这些儿童,以极其信赖的感情自觉规范自己的行动,这样一来,教师则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愈加关怀这些“ 最佳儿童”。

至此,一条感情交融贯通的渠道牢固地形成了。

其实,一般学校里、家庭中的“好学生”、“好孩子” 就是这么炼成的。

而相反,有一些“差生”、“坏孩子”也是在外界的不看好中“破罐子破摔”而成的。他们没有足够的鼓励,在学校或家里感受不到信任和爱,也自然不喜欢上学或回家。

学生或孩子的行为,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成人对他的看法;这种看法不是伪装出来的,而是根深在信念里头的,通过不经意的表情、动作传递出去的。自信的父母,才会养育出足具抱负的孩子。

父母的自信,孩子的雄心

和望子成龙完全不同

在我们的社会,一直存在一种“望子成龙”的现象,这在大多数文明社会也都存在,只是不同的叫法、不同的表现、程度不同。

子女是父母基因的延续,天生的基因程式会让父母将时间、精力都投资到子代身上,以求其发展的更好。这是人的天性,在直觉上,子女就是另一个自己。

这样一来,望子成龙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但这种对子女的期望,和“皮格马利翁效应”中的信任,完全不同。

望子成龙的期望的根源有狠多,不好一概而论,但多半是父母自己的愿望,他们是“想要”子女成为什么,而并不一定相信他,所以,一点点的退步就让父母很紧张,一发现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就很焦虑。

这种期待其实和“皮格马利翁效应”完全相反。

对子女的信任是源自对自己和未来的自信——相信孩子“一定能”,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进步了为孩子感到高兴,退步了也不会焦躁不安,具体的教育方法自然是因人而异的,但背后的心态是一致的。

所以,有时候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技术并不重要,因为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没有通行天下的方法,首先要有正常、积极的心态,比如,有自信、不焦虑的父母,孩子才会找寻到自己可以勤耕一生的天地,真正施展自己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