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盯上你?注意5个日常小细节,安神助睡、宁心消悸,轻松好睡

文 / 巧妙家设
2018-03-25 15:18

中国药科大学赵景庭教授

你失眠过吗?可以说我们身边几乎那每一个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但是在如今的社会现状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失眠大军。然而每一个人所受到失眠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其实偶尔的失眠是不会影响我们的健康的,但是长期失眠就会在生活上造成各种困扰,会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了。现在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很多,但患者有时不知道如何选择,所以有必要先深入的了解一下失眠。

失眠知识小科普

1.如何判断睡眠质量好坏

人的睡眠过程分为做梦的睡眠和不做梦的睡眠,而不做梦的睡眠又分为深睡眠和浅睡眠。评价睡眠质量好坏有两个重要标准,一是深睡眠是不是足够多,二是做梦的睡眠占比是否合适。如果睡眠时间足够长,但是深睡眠不够长,说明睡眠质量不好。“医学上对睡眠质量的判断有三项。第一是入睡的时机,正常情况应该在晚上10点左右入睡。第二是睡眠持续时间,成年人的睡眠持续时间应该在7到8小时。第三是醒后的感受,醒后应该感到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神清气爽。

2.如何判断自己失眠

通常失眠的诊断依据有:

第一,夜间失眠,主要可以分为难以入睡、睡眠深度不够、容易醒来、梦多、或者是睡眠质量很差等。第二,第一条所说的失眠症状,如果每周至少三次以上或者三次,时间大概持续30天左右时就可定为失眠症。第三,失眠症白天有明显的不适感,比如神疲乏力,头昏头胀,口干口苦,心慌心烦等,已经影响到了工作生活已经学习,那么就可以完全判断为失眠症了。

学会在生活中缓解失眠

1.限制无效睡眠:有的睡眠障碍患者每天躺在床上的时间很多,但实际睡眠时间却很短。例如有人躺在床上8小时,而实际睡眠时间只有5小时,另外3小时属于无效睡眠。总睡眠时间,在床上时间被称为睡眠效率,无效睡眠越多,睡眠效率越差。

2.白天提高兴奋度,增加日照时间:长期伏案工作者、家庭主妇、退休人员等,他们白天所进行的社交活动较少,一定强度的体力活动较少,日照时间通常不足,这些因素导致的夜间睡眠障碍在临床上较常见。这些人白天应适当增加户外活动,适当增加日照时间,而在晚上则应减少光线尤其是较强的光线、噪音等干扰。

3.睡前减少精神刺激,避免摄入刺激品:前者如阅读恐怖小说、观看兴奋恐怖悬疑影片等,后者如吸烟、饮咖啡、浓茶及兴奋药品等。

4.减少睡前的刺激性活动:睡前避免锻炼身体以及从事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脑力劳动。对于必须在晚间工作的人,则应该刻意在睡前1~2小时进行放松,使自己的体力与精神舒缓下来,以免影响睡眠。

5.调整睡眠-觉醒节律:养成恰当的睡眠-觉醒习惯,例如只在有睡意时上床,如果上床后15~20分钟仍没有入睡,则应立即下床,做些轻松的活动,放松身体与精神,直到出现睡意再上床。

入睡难、睡眠质量差、反复失眠最佳治疗方法

在这里提醒大家,以上的方法,只能缓解轻度初期失眠的症状。且有些偏方的刺激性较大,不建议尝试。顽固失眠症状其实是很顽固的慢性病,需要借助更为专业的疗法才能根治。治疗失眠的西药多少都会有一定的耐药性,患者长期使用,容易对药物产生依赖。纯中药制剂的膏方针对患者的治疗,具有很大的优势。历史悠久、安全无害、使用简单、标本兼治。

患者可以选择国家认可、最具权威的方剂——培神膏,此方是河南省传统膏滋代表、中医内科传人 ,肖氏家族200余年优秀方剂之一,并且被身边许多中医专家同仁所亲睐,收效良好。在河南省药监局评为一等奖,荣膺“2017年河南省品牌百强”。

肖家百余年来都是以患者为本,使用中草药熬制,此方从原料萃取到工厂加工,都很安全。这个是中国古代文明所特有存在,也是名间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因为此药膏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传统中医对象,所以在网上也是可以找到的。但是对于一些国外慕名而来的患者来说,邮寄是有点困难的。

肖氏制作膏方的起源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于清朝时都被记录在方城县志之中。中医世家肖氏传人在传承的经典的时候加入了新的制作工艺,三压三榨,绿色天然的纯植物中药萃取,保证使药效保留到最大,0添加,无副作用。其后 ,又相继被中医内科病大师所借鉴,为我国的中医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自我调理失眠中的误区

面对失眠害怕

1.你知道吗?失眠者的真正误区在于:在失眠的过程中不断地给自己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造成恶性循环,越是想睡觉越是睡不着。如果失眠,首先要找到失眠的心理根源,如果上床后半个小时还睡不着的话,就不要强迫自己入睡,可以起床做点其他的事情来使得自己产生倦意,抱着顺其自然的心理让自己入睡。要把克服失眠的主导因素,放在自身主动调节的基础上。

2.不重视睡眠

遵循睡眠卫生,将有助于改善睡眠状况。特别是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上床就寝,将会更有利于入眠。

3.情绪问题不解决

有明显情绪困扰的失眠者应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可向心理医生求助,帮助自己找到造成失眠的心理因素,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疏导,消除心理障碍,增进心理适应能力,重建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