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病,比癌症还可怕

文 / 脱氧硬糖
2021-11-22 00:31

心境障碍,是一种情感障碍。

而抑郁症作为其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常常在网络上引发讨论。

十几年前,张国荣从24楼一跃而下,外界对他的“想不开”有诸多猜测,却忽视了他本身是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

“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会这样?”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有抑郁症患者超过3.2亿,每年有近八十万人因此失去生命。

而根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抑郁症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位的疾病负担。

可即便面对如此惊人庞大的数据,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却仍停留在浅薄层面,有各种误解甚至污名。

因此,最近央视推出了关于抑郁症的专题纪录片,大家可以有空看一看,或许就能收获你想知道的答案。

我真的得病了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已达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大多集中于初中阶段。

也就是说,我国当下的青少年中有四分之一患有抑郁症,这些青少年患者中又有三分之一是重度抑郁。

中学生子烨作为其中一员,透露自残曾是她自我疏解的途径。

因为是班里的宣传委员,有时候她需要做一些小手工。

可当弄丢了剪刀盖子时,子烨开始疯狂地感到焦虑,并且怎么也无法平复这种感受。

于是她拿起剪刀在手指上划了一下。

当看到血冒出来时,她感到自己终于冷静了些。

事实上,子烨早已发现自己的异样。

她觉得自己生病了,曾数次请求父母带她去看医生,可并没有引起父母足够的重视。

他们都认为女儿没有任何问题。

从初一到初二,和父母两年的沟通没有结果。

求救无门的孩子,只好独自被病症吞噬,直到终于卷起崩溃的巨浪。

事情发生转机的那天,子烨记得很清楚。

那是学期开学前的一天,她像疯了一样无法自控地在家摔东西,摔门,和父母发脾气,威胁他们带自己去看医生。

拿到诊断结果后,子烨的妈妈非常难过,仿佛下一秒天都要塌了。

爸爸则是佯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表示一切等到回家再说。

和父母低落的状态不同,此时的子烨终于松了口气。

“我自己觉得……终于有这种白底黑字的东西,可以证明我是真的需要休息。”

对于抑郁少年们来说,勇敢的向家人袒露,通常作为自救道路上的第一步。

可这一步想要跨出去,需要用力去消化抑郁症带来的病耻感。

这种病耻感的心理除了来自患者本人,也有可能是患者的家人。

而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大众对于抑郁症相关知识的匮乏,在种种偏见和误解下,患者会不自觉地加强“不可言说”的自我暗示。

很多人可能在第一次开口却没有得到反馈,甚至被忽视、被嘲讽时,就从此缄口不言。

据2020年底「抑郁症专题研讨沙龙」上分享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抑郁症的发病率大约是5%-6%,但国内抑郁症患者的就诊率目前还不足一成。

也就是说,这种情况在抑郁症群体中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

开朗并非绝对免疫力

想死,是抑郁症患者口中出现的高频词汇。

“最严重的时候,感觉自己一片混沌,但又很明确地觉得‘我想要去死’。”

想起自己最严重的时候,高三学生钟华这么形容道。

学校一天共有八节课,她就会躺在桌子上八节课,什么也不想。

这种行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放松自我,而是无法自控的,脑袋里一片空白。

回家之后继续躺着,时而沉默时而哭泣。

到了晚上,又整夜整夜的失眠。

幸运的是,在钟华生病后,她的父母做出了很好的对应。

他们迅速接受了孩子生病的事实,带她去医院,办理休学,力所能及地给予陪伴……

家里的气氛和以前大不相同,每个人都放松了很多。

只不过直到现在,钟华妈妈也没能想明白:

这么一个从小开朗的孩子,怎么会得抑郁症呢?

这是一种对抑郁症病人典型的刻板印象。

也是人们常常对于「一群人中最活泼的居然有抑郁症」这个事实,感到惊奇和不解的主要来源。

事实上,在众多看诊的患者中,表面上看起来开朗礼貌,言行逻辑清晰的人并不在少数。

可只有医生知道,他们对自己的病不抱希望,在艰难和绝望中放任自耗。

身处黑暗中的她们

在中国近1亿的心境障碍患者中,女性占6成以上。

摄影师张楠拍摄了一百多位抑郁症患者,其中大部分为女性。

在交流过程中,他发现这些女性的患病原因大致可分为几类:

原生家庭的伤害、情感上的伤害,以及一些意外的事故,对于原本平静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冲击力。

为了让更多人能了解抑郁症,她们愿意在镜头前展现自己。

蔓玫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她是父母眼中乖巧听话的女儿,是老师口中的好好学生,是15岁就考上大学的天才少女。

可在蔓玫的心里,她的人生,一直在被外面的驱动力推着往前走。

在平静无波的外表下,有诸多问题烦扰着她:

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现实所见虚空之间的冲突;

对自我的认知,和外界加在她身上的认识之间的冲突。

种种对生命的追问和思考,最终都变成了困住自己的牢笼。

大学那年,蔓玫在宿舍割腕轻生,最后被确诊为重度抑郁。

严重时,她声嘶力竭的痛哭,却不会发出任何声音。

她的思考能力完全停滞,丧失了语言沟通能力,甚至感受不到外界的触碰。

“就好像有水灌在你的胸腔里面,你整个人沉在水草里,沉在很幽暗的光线里……”

除了外力产生的患病因素,女性患抑郁症的原因,和本身的性激素变化同样有关。

每年超过一千万的新手妈妈中,孕产期抑郁症的发病率近百分之十五。

在这当中,许多人会面对来自伴侣和亲人的不解和嘲讽。

抑郁症不是年轻人专属

“抑郁症就是一种……比常规癌症还可怕的病。”

通常会把两者相提并论的,大多是已经或即将步入老年的抑郁症患者。

或许在外界看来,抑郁症是一种属于年轻人群的特殊疾病。

可对于患者本身来说,无论是什么性别,年少还是年老,或是文化水平差异多大。

在患病的问题上,大家的痛苦是相似的。

当生活中的激情逐渐淡去,抑郁症和其他老年疾病交织缠绕在一起,情况也就变得更加复杂。

曹林退休前在大学执教。

当年专业评比曾位列全国前三,经常晚上进实验室,早晨出来带着学生做实验。

久而久之,工作给他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压力。

后来他得了糖尿病,去到重症病室看见了死亡,这份心理压力更是呈倍数增长。

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

对老曹来说,最难熬的还是抑郁症,他很难具体形容,那种压力给他带来的感受。

像精神上有一块大石头压着人喘不上气,面对任何事都难以打起精神,看什么都觉得无聊,没意思。

“甚至觉得,结束生命对我来说是一种放松,是一种解脱。”

在老年群体中,抑郁症通常会被忽视。

比起精神心理上的细微变化,他们会更加注重自己的睡眠,身体疼痛,吃不下饭等生理疾病反应。

而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了2亿6000万。

在我们即将进入正在老龄社会的档口,关注老年群体的心境障碍情况,也是整个社会所要做的必修课。

为什么会是我呢

对于心身障碍科的医生们来说,看诊时最常被患者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

我为什么会得病?

有30年临床治疗经验的田成华大夫表示,笼统来讲,抑郁症有先天的因素,和遗传有关;也有后天的环境因素,很多事情都会给人构成很大的压力和刺激。

不过,抑郁症的个体病因复杂难测,往往是生理和心理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所以每个人的答案也各不相同。

但不可否认的是,药物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治疗抑郁症最有效的途径。

但是据医学观察,有30%的人对于抑郁症药物并不敏感,需要在反复试药的同时,结合其他治疗方式。

尽管如此,根据已有的统计数字,抑郁症患者在治愈后,仍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复发率。

治疗,稳定,复发,再治疗……以此循环。

在历史中,对于心境障碍和精神问题,人们始终处于「不可说」的状态,将病症看作是道德问题,甚至会将其形容为“被魔鬼附身”。

直到十八世纪下半叶,它们才真正被看作是疾病之一。

然而直到今日,抑郁症仍然无法被当作一种常见疾病来对待,很多人不愿意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对于住院治疗,更是会遭到患者本人和家属的强烈抵抗。

当疾病发生在肉体上时,人们是觉得可以接受的。

可当疾病发生在精神上,就会被认为是患者自身的问题,动辄与人的心理素质挂钩。

而与之处在两个极端的,则是一些人对于抑郁症的美化。

很多人将「抑郁」挂在嘴边,把当下心情好坏,或是一次非专业的网络心理测试结果,全都归咎于抑郁症,大肆宣传借此达到收获关注的目的。

可事实上,患者通常要经过一系列的诊断才能确诊。

所以我们该如何判断抑郁症?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某些时刻会感到极度消沉。

当情绪越过了某个阈值,或许就会产生致命的危机。

如果你的情绪总是处于低落状态,天天如此,持续两周以上的话,那么就要考虑寻求医生的帮助了。

除此之外,严重程度标准也是判断抑郁症的方式之一。

当某种状态让你感到痛苦,难以摆脱,以至于整体的社会功能,都因为这样的状态而受到明显的影响……

达到这几个标准,就要考虑患有抑郁症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关于抑郁症、抑郁情绪、郁闷的区别,可以看看@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的科普文章,避免再次加深误解:

*抑郁症状与抑郁症的区别*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越来越好。

即使不小心患了病,也一定不要放弃治愈的信心。

无论如何,对自我的宽容与关怀,才真正适用于人生的各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