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姆效应,带她走出“癌霾”

文 / 何裕民
2018-05-28 18:34

我有一个患者,是义乌老乡,非常有意思,她患的是小细胞肺癌,很晚期了,且已有骨转移。当时,包括我在内,都对她能否康复没有信心,肿瘤医院的老乡(外科大夫)直接告诉她先生,没有任何治疗意义了!但这个人的文化层次不高,是农民,而且一点都不知情的,只知道自己背痛是因为生了一种不太好的病。而她老公是很有钱的企业家。她化疗后,病情并没有控制,化疗已经无法继续了,只能带着几个月的中医药,回到了家乡。

我给她先生建议,让她找点事情,一则别再管企业了;二则可分散注意力,从对身体的关注,转移出去;最好她能够“钻”进去的。先生想了想,说让她去信佛教吧!她原来没有接触过佛教,不过在我家乡,佛教影响力很大!先生很有能耐,把当地一个佛教大师请来,大师这样那样给她说了一通,对她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描述了,说她眼下有一个大难,大难一过,可以一帆风顺,多少岁以前你会很太平的…!她认为很准,便笃信这位大师。从此以后,她虔诚地皈依了佛教,每天的生活乐趣变成了烧香、诵经、拜菩萨、做善事。她说:“我开始拜菩萨是为了请菩萨保佑我活下去,后来是为了请菩萨保佑所有生病的人都活下去。”她的信念和层次就这样提升了。

二三年后,她无意中知道了生癌的实情(因为没有文化,到现在为止,还不知道小细胞肺癌有多严重)。但这时候她已经笃信佛教了,并没有把病太多地放在心里。三五年后,再见到她,我几乎要认不得她了。现在已经过了十多年了,她能和正常人一样陪着患者来找我看病。我去家乡,她还会开着豪华车来接送我。她一直说是中医药和佛教诵经帮了她。我认为并不完全是,而是她的积极心态促使了她的内在机能向好的方向转变。作为一位晚期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患者,这是非常难得的。这是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持着她,而这种精神力量借助佛教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说,这带有一定的“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这效应又叫“福勒效应”。

巴纳姆效应最早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上个世纪50年代通过实验证明的。它以当时一位广受欢迎的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命名。人们常有一种倾向: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从而加以尊奉,并依此行事。这位女患者就是这样,她坚信大师说的一切(与过去的自己完全吻合),因此,自己的命运已经清晰,过了这个坎,就将万事大吉。

其实,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主观验证”(subjective validation)。主观验证之所以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自己容易相信或接受一些外界信息的暗示。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

为什么星象学预测这么受欢迎?血型人格分析那么有道理?算命大师说的这么准?生肖性格分类如此火红!其实,都有“主观验证”因素在起作用。

俗语说:认定自己倒霉的人,会越来越倒霉!认定自己幸运的人,会越来越幸运!这位老乡的皈依佛教,无心插柳似地利用了“巴纳姆效应”,然后不断正性地暗示自己,激励自己…,这里面,我们又看到了正性期盼的类似作用。

总之,在癌症康复过程中,如何很好且巧妙地运用心理学效应,促进康复,这是一门大学问,需要充分加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