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饮”—清泻通利,中医和现代药理理解应用对比

文 / 下班来点精神气
2020-11-25 10:28


甘露饮——清泻通利

甘露饮由枇杷叶、干熟地黄、天门冬、枳壳、山茵陈、生干地黄、麦门冬、石斛、甘草、黄芩各等分组成。

为清泻肺热,通利水道之剂,凡口腔溃疡、目睑垂重,常欲合闭;

或饥饿心烦,不欲饮食;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疮疹,黄疸,胸闷气短,大便不调都可使用。

来源配伍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效主治:本方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即饥烦,不欲饮食,赤目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

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并皆治之。

临床应用:以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为辨证要点。

方剂解析:本方为清泻肺热,通利水道之剂,功在清热利湿,润肺利咽;滋阴清热,行气利湿。

君药熟地黄,臣药枇杷叶、天门冬、枳壳、山茵陈、干地黄、麦门冬、黄芩、佐药甘草、石斛。

分而言之,熟地黄以滋养肾水;生地黄能升肾水以上交于心;麦冬以清肺宁心;天冬能滋肺金以下生肾水;石斛甘微咸,得水石清虚之气,故能补心安神,清金保肺,去胃中之湿热而布膻中之清化;茵陈去胃中沉郁之湿热;黄芩降肺逆;枳壳破郁积,且能敛阴;枇杷叶酸能补肺敛阴,宁心收散,苦能泄逆气,泻火清金;甘草补中而亦能去热。热盛则水涸,二地以滋之;热盛则金流,二冬以保之;清用黄芩、枇杷叶;去湿用茵陈、枳壳,而皆有悠扬清淑之致。

不必大为攻下,此所以为甘露。

热莫盛于胃,而诸热皆统于心,心化不足,则热妄行,石斛补心以除妄热,所谓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也。

本方所治疗病状为心胃之热上冲,牙龈、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湿热黄疸,阴虚盗汗,胃脘疼痛。

本方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小便黄涩,或时身热。温热病,咳嗽,消渴,肝郁头痛,衄血,痛经,为烦热者,都可用此方。

烦热多属于虚,二地、二冬、甘草、石斛之甘,治肾胃之虚热,泻而兼补。茵陈黄芩之苦寒,折热而去湿。火热上行为患,故又以枳壳、枇杷叶抑而降之也。

在实际运用中,凡口腔溃疡、目睑垂重,常欲合闭;

或饥饿心烦,不欲饮食;

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疮疹、黄疸,胸闷气短,大便不调都可使用。

(1)口腔溃疡

应用本方: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石斛,茵陈,枇杷叶,枳壳,甘草,黄芩。

食纳差者加山楂,神曲,生麦芽;口腔痛痒加防风,蝉蜕;大便干燥加瓜蒌仁,大云;腹胀便溏加车前子,炒白术;齿龈出血加旱莲草,白茅根。每日1剂,口服。10日为1疗程。

(2)口疮应用本方加减:干地黄,麦冬,熟地、天冬,黄芩,茵陈,枇杷叶,枳壳,石斛,黄连,桔梗,甘草,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现代研究:本方君药熟地 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又名熟地黄或伏地,经加工炮制而成。通常以酒、砂仁、陈皮为辅料经反复蒸晒,至内外色黑油润,质地柔软粘腻。切片用,或炒炭用。熟地具有养血滋阴、补精益髓的功效,适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以及肾阴不足之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证。熟地黄水煎剂可促进贫血者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恢复,加快多能造血干细胞、骨髓红系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作用。熟地黄能显著抑制肝脏出血性坏死灶及单纯性坏死。对高脂食物引起的高脂血症,脂肪肝及内毒素引起的肝静脉出血症,均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认为对纤溶酶原的激活作用,是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熟地黄醇提取物灌服,对受角叉菜胶抑制的巨噬细胞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抗体形成细胞有抑制作用。酒熟地黄及蒸熟地黄都有显著的降压作用,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本方中清热解毒,抗菌消炎药为枇杷叶枇杷叶性微寒,味苦辛,能清肺止咳,降逆止呕,治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吐,哕逆,口干消渴,肺风面疮,枇杷叶粉刺。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橙花叔醇和金合欢醇。枇杷叶水煎剂或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白色或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抗菌作用。枇杷叶乙醇冷浸提取物对角叉菜胶所致足肿胀局部用药有抗炎作用。传统用法: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一服分两服,仍量岁数,加减与之。使用禁忌:素体阳虚,溃疡日久难愈,肢冷,腰膝酸楚,溲清;舌嫩有齿痕,脉沉细等肾阳不足,阴损反阳,水不济火,虚火上炎之证,不宜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