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心衰水肿的一个千古名方

文 / 心悦中医
2019-07-01 17:40

刘冰燕心脏病方药100讲(90)

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现在是越来越多了。特别富于戏剧性的是,许多老年心脏病人是在心脏病出院时发现心力衰竭的。

经过数年来对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中医临床实践表明:我们的专家团队研制的中药对伴有冠心病、扩心病、风心病、心脏瓣膜病以及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效果尤其显著。

经过5000多例临床实践证实,具体针对性的中药对心力衰竭病人受损的心肌细胞有正性肌力作用,它可以营养、修复这些受损的心脏细胞,逐渐恢复细胞活力,从而逆转心脏病变,一些心脏病医生称之为“无毒的生物洋地黄”,它能起到逆转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

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心力衰竭属中医“心衰”“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范畴。

在中医临床巨著《伤寒论》的太阳病篇、少阴病篇以及《金匮要略》的水气病篇和痰饮咳嗽篇对心力衰竭的不同临床表现多有描述并列出了对应的方药。其中“吴萸汤、四逆汤、理中汤、真武汤”等常用来治疗心力衰竭。

本文我主要讲讲解决心衰水肿的一个千古名方——真武汤的用法。

真武汤用于温阳,也就是阳虚的心衰患者,但是温阳必须适度,如赵献可所说“吾有一譬焉,譬之元霄鳌山之走马灯,拜者、舞者、飞者、走者,无一不具,其中间惟是一火耳。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我们必须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

《金匮要略》水气篇中有“寸口脉沉滑者,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又有“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又如痰饮篇中的“溢饮”“水饮流行,归于四肢”。

这是心力衰竭发展到晚期,全心衰的表现;“少气”“不得卧”,是肺水肿所致的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端坐呼吸;“面目肿”“手足上肿”“颈脉动”就是对体循环淤血,颈静脉怒张,全身浮肿症状的一个描述。

此证的病机为阳虚气化不行,水气泛溢,阳虚和水饮都明显,治疗上当须温运阳气,“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仲景在水气病篇中除了提出"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外,还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可见改善全心功能不全,在温运阳气的同时还要利尿,也就是要用温阳利水之法,使水气有出路。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从方证上看,真武汤治疗心力衰竭引起的气促、尿少、肢肿等证,特别是合并有低蛋白血症,全身重度浮肿的时候,应是丝丝入扣的。

从药物组成上看,真武汤方中以附子温阳,白术、茯苓、白芍、生姜散水,亦与心衰温阳利水的治疗法则相符。由此可见,此方治疗心衰,主要作用就是温阳利水消浮肿。

心脏瓣膜病中医康复专家刘冰燕主任简介

刘冰燕主任 中国中医泰斗,原国家卫生部第一任中医司司长吕炳奎老中医的关门弟子。中医副主任医师 天津心悦门诊心脏瓣膜病首席专家 曾任医院院长 中国中医学会分会理事 先后撰写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入选多部名医典录。

刘主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三十多年,擅长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主治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等。尤其擅长心脏瓣膜病的非手术治疗,善用中药蜜剂调理,堪称一绝。2016年前累计观察近5000例心脏瓣膜病,曾亲自跟踪北京、天津两地心脏瓣膜病患者上千人,对心脏瓣膜病的非手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