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认识一味中药:薏苡仁——利水除湿

文 / 骨大夫
2019-03-15 16:38

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生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之。

——《本草纲目》薏苡仁篇

今天

给大家介绍一味中药药材

薏苡仁

薏苡仁,中药名。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和杂质,收集种仁。

性味归经 味甘、淡,性凉。

归脾、胃、肺经。

免费咨询微信

功效

有利水渗透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作用。

主治病证 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 文献记载 1、《本草纲目》: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生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之。 [1] 2、《本草经疏》:性燥能除湿,味甘能入脾补脾,兼淡能渗湿,故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及风湿痹,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3、《本草新编》: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适用之。 用法用量

9-30g

免费咨询微信

药方选录 1、《温病条辨》):苡仁、白豆蔻、杏仁、竹叶、通草、滑石、半夏、厚朴。治温病出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胸闷不饥,午后身热。 2、《和剂局方》:与人参、茯苓、白术等合用,如参苓白术散能渗除脾湿,健脾止泻。 3、《千金方》: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苇茎汤可治疗肺痈胸痛,咳吐脓痰。

流传于东汉的桂林一段历史故事,相传东汉时期南方一带流行瘴气,患病的人手足麻木、下肢浮肿、进而发展全身肿胀,由于病多从下肢起,故中医称之为“脚气病”。

号称“伏波将军”的马援,奉汉光武帝刘秀之命,率兵远征广西,平息南疆之乱。军中士卒都是北方人,染此病者颇多,仗也不能打。马援只好下令安营扎寨,请随军郎中诊治,可随军郎中从没治过这种病,眼看患病将士日益增多,马援便下令贴告示:“只要有人献方能治这种病,悬赏白银五百两。”,告示贴在大营门外,可是一天,二天,三天过去了没见有人来献方,直等到第七天,只见一个手拿着一根打狗棍的乞丐来到营门外,看了告示后随将它揭下来。

于是士兵们将乞丐带到大营内,马援便问:“你有何妙方?”乞丐笑一笑,从讨饭罐里拿出一把象珠子一样的东西说:这叫“慧珠子”也叫“薏苡仁”,这边田里都有种植,用它一把煎汤,喝完后就会好的,马援半信半疑,遂让士兵采集一些来试一试。没想到乞丐献的方子,治瘴真灵验,患病的士兵服了薏苡仁汤后很快全好了,马援非常高兴,准备拿出五百两银子重谢乞丐,可是乞丐早不知去向了。

马援平定南疆后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仁种子,准备回北方种植。谁知此事被人诬告,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称为“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薏苡明珠

点击了解祛湿办法

-END-

长按关注了解更多中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