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也曾不“诚信”

文 / 神采巩义
2020-03-15 00:05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向别人做出承诺,就应该一言九鼎,掷地有声,板上钉钉,不能变卦;否则,便会遭到别人的非议和诟病。然而,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世称苏东坡)曾经有一次爽约失信,却留下好的口碑,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再度来到西湖边上,出任杭州知州。那年“饥疫并作”(大旱歉收和瘟疫),《宋史》记载说,饥饿和瘟疫肆虐疯狂,造成百姓死伤人数巨增。他心急如焚,一方面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赐给度牒(可出售以补府库不足),用度牒换来的米赈济灾民。一方面积极想办法控制瘟疫,没想到收效甚微。见此情景,苏轼整天郁闷于色,茶饭不思。“那年你在黄州时不是也碰到过类似疾病吗?”一个下属提醒说。

他眼前一亮!

原来,苏轼在黄州任职时,结识眉山的一个叫眉谷的朋友,手里有治疗瘟疫的“圣散子方”。这个人对凝结着自己心血的药方视若生命,连亲生儿子也不肯传授技艺。苏轼三番五次向他索要配方,都遭到眉谷拒绝,次数多了才勉强应允,但提出一个条件,就是不得外传;且让苏轼指着江水盟誓。苏轼无奈只得答应了,但心里却非常别扭,药方不就是为了治好更多的病人吗?倘若孤芳自赏,束之高阁,那还有啥意义呢?价钱低而疗效高的药方应该传给更多的人才有价值。“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想到这,苏轼就把这个药方传给了当地名医庞安时,让其记录在他的著作《伤寒百病论》,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圣散子方又单独成书流传至今。

一撬打千斤。为了治疗瘟疫,苏轼令人在街头大量熬煮加了圣散子方的米粥,救活了不少民众。为了感激他的恩德,杭州老百姓除了把苏轼在西湖修筑的那段大堤叫“苏堤”之外,家家还挂着他的画像,且“饮食必祝”,那虔诚和敬仰发自肺腑,感人至深。

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应该全面辩证地去看才是。如果说苏轼按照承诺,不外传药方是讲诚信的话,那充其量是小诚信。而向外传药方呢?从表面看,似乎是犯了出尔反尔的大忌,但这却是一种大诚信——那就是心系无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不忘为苍生黎民谋利益的火热情怀。由此可见,丢掉的是小诚信,得到的是大诚信,这种“丢卒保车”的明智选择,蕴藏着苏轼这位文学家的大气魄,大格局,大智慧!

作者:曹世忠

编辑:白沙 配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