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成功的家长难复制,失败的家庭教育却是相似的
文|魏建
我既是教师也是家长,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家庭生活中,总免不了考虑教育问题。
我常常思考的是:作为家长我称职吗?每当谈到这个话题,总有人说,你不必自责,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就是母爱和父爱。孩子将来能回报十分之一就不错了。
话虽有理,但我并不完全赞同。爱自己的孩子,是我们的本能,不是为了回报。本能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如果老想着母爱和父爱的伟大,就会掩盖我们作为家长的许多过失。
托尔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头第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的体会是“失败的家庭教育都是相似的,成功的家庭教育各有各的成功”。成功家长的成功别人难以复制,而失败家长的失败却是有共性的,应该引以为鉴。
我赞成的是这样的教育方法或者说理念:
首先,不把孩子当“孩子”,而是当朋友。
这个道理很多家长知道,但大都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比什么都重要。把孩子当成“孩子”,家长的权威强了,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压抑;把孩子当成朋友,家长的权威弱了,孩子的自尊心随之增强。既然是朋友就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虎爸”“虎妈”不对,“小皇帝”也不对。家长应像尊重朋友一样尊重孩子,孩子也要像尊重朋友一样尊重家长。
孩子不是你的玩具,也不是你的“小祖宗”;
孩子不是替你实现理想的工具,也不是你不良情绪的垃圾桶;
人家的孩子不必是你孩子的榜样,你也不应是人家家长的楷模;
像对朋友一样,既不能有过高的期望,也不要有过分的迁就;
既不能“棒杀”,也不能“捧杀”。
朋友之间就应该在一起玩,就应该经常平等地交流,既要真诚表白,又要耐心地当好听众。
凡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做到。比如,绝不能失信于孩子!你对孩子撒一次谎,孩子可能再也不相信你了。再比如,不要怕向孩子认错。你能向朋友认错,就应该能向孩子认错。你把他当作大人,才有利于他自我意识的强化。家长认错,孩子暂时可能还不懂得什么,但教育就应当是从懵懵懂懂之时开始。
再者,不要包办代替,孩子能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做。
家长替孩子做得越多,孩子成长得越慢。多让孩子做他能做的事情,就会不断提高孩子“我能行!”“我长大了!”之类的成功体验。
可惜,太多的家长恨不得除了学习之外,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包办了。这其实是对孩子很深的伤害:
首先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家长包办的理由,往往是“你还小”“我帮你”之类。这无异于告诉孩子“你不行”。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必然受伤。
其次是隔绝了孩子的成长体验。孩子这也不做那也不做,如何在体验中感知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如何获得提升自尊心的成功体验?
再次,家长包办的结果遏制了孩子的潜能,甚至会培养孩子的懒惰和依赖性。对于孩子自身潜在能力的成长,任何依赖都是一种遏制、限制,甚至会导致其萎缩。
孩子的潜能远远大于家长的想象。如何开发孩子的潜能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相信他能做好。如果你代他做了,他就总也长不大。不是有一些独生子女外出参加夏令营,不知道煮熟的鸡蛋应该如何剥皮吗?俗语说:这是惯坏了!尼采说:最大的善往往包含最大的恶。
另外,不要给孩子的未来提前设计,让他学会生活。
现在很多家长都花高价把孩子送进各种特长班,有的是想让孩子成名成家,有的是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多的是随大流,似乎不这样做就是不负责任似的。
聪明的犹太人有一句千年流传的谚语:“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我们今天给孩子设计的将来,很可能是要被后人嘲笑的。望子成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但孩子能不能成龙,决不是靠我们把孩子送进特长班就能实现的。
有人说我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是不是宿命论?现实告诉我,一个人的成功决不是家长为他安排好的。根据我所读到的人物传记,20世纪中国的杰出人物没有一个是沿着他父母从小为他设计的道路而超尘拔俗的。
为什么不可设计?因为你是用昨天和今天的经验设计孩子的明天,明天会怎样,我们不知道,但明天肯定不是今天,更不是昨天。当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有几个人能有20年后的预见力?
既然孩子的未来不是家长所能设计的,那么家长最应该做也最容易做到的,就是让孩子学会生活,教给他们生活的能力、生存的能力,就像鸟妈妈教小鸟飞翔。鸟妈妈若是不教,小鸟永远也飞不好。教它自己飞,小鸟能飞得很远,飞得很高。
作者简介:
魏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