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确立正确的家教观:管教孩子的有效策略
一提起家庭教育,很容易使人对“教育”产生学校意义上理解,以为家庭教育也应像学校教育一样,对孩子进行学习知方面的辅导,要么对他们未来学什么进行提前准备,要么补了加强学校学习的内容,总之,教育便是“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在这里,将知识“窄化”为课本内容,将“教育”片面地理解“知识的灌输”,不仅造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复”,重要的是难以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功能。在我们看来,家庭教应是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子女或幼辈所进行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既包括潜移默化中的知识传授,智力开发,也包括品德的形个性的发展等方面。而且,相对于学校教育,家长只能处于“角”的位置。
我们把家长理解为教育的配角,主要的在于说明,家长投必要代替教师的功能,没有必要成为孩子的“家庭教师”,更是只作孩子的高级保姆,将其养得胖胖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的作者沙皮罗认为,世界上没有十十美的父母,只有许多心理学家所称的“足够好的父母”,他为培养孩子的社会和情感技能尽了最大努力,并为孩子们在家之外继续发展这些技能提供了足够的机会。话说得极为朴素,而,道理却异常深刻。
自从美国心理学家古尔曼的畅销书《情感智力》于1995出版,并成为《时代》杂志的封面内容之后,“情商”便成国人街谈巷议的话题。我国学者也开始引介了这方面的一些资料,我们可把“情商”理解为: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幽默的品性,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勇气,持之以恒的韧性,同情与关心他人的品质,善于与人相处,善于把握自我和他人情感的能力。诚如沙皮罗所强调的,“情商并不是智商的反义词,相反它们在概念上、在现实世界中都可以能动地互相作用。如果某人能够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情感技能两方面都出类拔萃,一如领导者一样,那么便是最理想的。
如果我们把学校的教育功能更多地放在育智方面,那么,家庭教育则尤其应强化育情的教育。智力与情感,如同飞机的两翼,只有都得到充分发展,才能翱翔长空,行程万里。
沙皮罗教授在总结了管教孩子的各种策略之后,认为“真正有效的只有几点简单的原则”。我们不妨借鉴一下。
1.将限制和规定清楚地确定下来,并坚持遵守。如果可能控制能力的最佳办法。
2.孩子开始调皮时,警告或提醒他们。这是培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最佳办法。
3.用表扬或欣赏来肯定好的行为,以此塑造积极性的行为,对孩子故意吸引你注意的行为置之不理。
4.教育孩子按照你期望的那样成长,一般来说,父母不会花费足够的时间与孩子谈论价值观、社会准则,不告诉他们这些价值和原因。
5.防患于未然。根据行为心里学,大多数问题的发生是有特定的刺激原因和信号的。及时看出并排除这些因素,会有助于避免那些问题的发生。
6.如果某些规定和限制被违反了,不管是否故意,应立即给予适当的惩罚。一定要前后一致,说到做到。
7.惩罚孩子时,程度一定要适宜。
8.掌握一些限制方法。最普遍使用的有:
①指责:这是孩子犯错后,父母首先该做的事,其使用费相当高。关于如何指责孩子,应既让他改正错误,又不至于;产生怨恨或对他的自我形象产生消极影响。
②明白后果:就是让孩子经历自己的捣乱行为必然的后以便让他明白你为什么要确立某项规定。比如当母亲心急如参要赶校车时,孩子磨磨蹭蹭,不愿意赶上,那么就该让他自己到学校,并告诉老师他迟到的原因。当然,有时这个方法是刁实的或危险的,比如教育孩子不要跑上大街,不要玩火等等,果孩子违犯了,你就不能使用此法。
③面壁:或许这是最普遍介绍的方法了。就是让你的孩亏自呆在一个中性的、不受影响的地方,时间很短,根据年龄大1岁加1分钟。如果孩子在公众场合捣乱,这个方法很有效。
④剥夺一切特权:当孩子太大,不能用面壁法时,父母剥夺他们的一切特权。比如不让看电视、玩游戏机和打电话,果就很好。但不要剥夺有可能对他们的成长有利的特权。
⑤过度矫正:该方法一般用于快速矫正行为。孩子捣蛋你必须重复正确行为至少10遍,或持续20分钟,比如,如芽子从学校放学回家,把外衣和书本扔到地板上,对你的招呼才不睬,你就该让他出去,重新进门10次,每次都要热情地点打招呼,并把书本放好,把外衣挂在衣帽钩上。
⑥行为分数制度:对一些慢性问题,许多心理学家建议霖这种办法,每次孩子能准确地说出好的行为,便给他加分,司立即得到或以后得到奖赏。相反,遇到调皮捣蛋行为就减分。
以上诸建议是建立在培养情商的基础之上的,似乎一句‘习”方面的要求也没有。其实,无论是学习行为,还是其他,:长要做的均是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养成习惯。
台湾学者游乾桂所概括出的家庭教育内容,由于更符合我国的文化习惯,也可借鉴。
1、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一种结合知性与感性的感觉。中国人传统上就是一个讲情的社会,邻居有难,大伙一定竭诚帮忙,但是现在不同了,大家只顾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于是社会变得“冷漠”多了。
要改变这种迷失的感觉,最佳的方式莫过于从小就给予孩子“人情味”的教育,让他们在你的熏陶之下,拥有慈悲之心,知道关怀别人,知道助人为乐,更了解乐善好施但不求回报。
2.个性教育。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个性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因此,教养孩子时要坚持倾听、了解、关怀、接纳、爱等五大育儿原则,让孩子在危难时,找你帮忙;难过时,寻你分忧;快乐时,找人分享。这样,孩子的人格才能成熟起来。
3.生活智慧与技能的传授。即培养孩子应付危机的技巧,绝处逢生的理念,甚至是代代相传的珠玑妙语。
4.思考未来。不要老把焦点集中在“成绩”与“分数”上,这样会使孩子产生“活在世上唯一的目的就是追求成绩”的观念。让孩子有机会思考他的“兴趣”与“未来”吧!让他知道当学习成绩不好时,还有哪些路可走,使他明白人的价值是无限延伸的。
目前,由于“应试教育”的盛行,追求升学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这种现象已不单纯是一种学校的教育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可能不波及到每个家庭。但家长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应试教育是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封闭化、程序化(“正确答案”法)、划一化的考试手段,它强化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而忽视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从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上看。父母尤其要重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界关于素质教育的探讨已进行了相当一段时间,且取了一定成就。我们认为,素质教育首先应立足于个体差异,以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尽可能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其次,素质育必须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并遵循人的身心发展律,致力于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再次,由于个体间先天条件、后天环境等不同,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可能千篇一{张三能做到的,李四未必就行;有人反应机敏,动作灵巧;有沉着稳定,善于思索;有人学琴必能成为未来的克莱德曼,有即使请克莱德曼授课也未必成为二流钢琴家……因此,因材施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著名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到:“教育的中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表现为各种形态的生活。抛开生活这个合体,我们让孩子们分门别类地学代数,但一无所获;学几十也一无所获;学科学,还是一无所获;学历史,也还是一无获;学上几门语言,又是一无所通,最后学的是乏味的文学,别是莎士比亚剧本,一大堆故弄玄虚的注解,以及那些死记硬的情节与人物的简短分析。难道以上所列的这些学科能因为是们生活中所熟知的就说它们表现生活吗?对此,最好的注解这是神在构思创造世界的时候头脑中一闪而过的目录表,他当还不知道将目录内容怎样排列呢!”毫无疑问,在现代社会,若仅知道一些书本知识,而不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谁就无法适应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因此,家长的要责任在于教会孩子生活,教会孩子适应,教会孩子选择,教孩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