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身边的人都当成自己的“孩子”?

文 / 愁啥
2017-08-09 13:07

人际交往中,你是不是经常顺着对方呢?近日,日本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发现,在成人之间,也有“小孩跟大人”的交际模式。潜藏的顺从他人、讨好别人的心理,其实都大大的影响着人际关系。

若是受到占有欲强烈,且喜欢支配型的父母所养育,日后当孩子在面对他人时,就会不知不觉站在老是承受别人要求的一边,而且这种不对等的关系,最后还会成为一种习惯。自己会主动去担负起所有责任,而不是站在追究别人责任的立场。

这样的人会想要努力去当一个“顺从者”,甚至因为担心自己没有成为一个更配合别人、更讨好他人需要的顺从者,而感到不安。即使内心受到别人的支配,也会愿意服从。

你把身边的人都当成自己的“孩子”?

对于这种人的心理架构,大致归类于以下的模式。

在代号为A的大人心中,受到别人的支配、为了维持与对方的关系,而想要努力完成别人要求的这个部分,就称为是“顺从性A”。不过在此同时,像这样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却会感到不愉快的大人心中,仍然残留着幼稚的性格,这个则称为是“幼儿性A”。这些状况同样出现在代号为B的大人身上。其中一方的“顺从性”,会跟另一方的“幼儿性”产生关联。

此时,由于A本身也具有幼儿性,所以直接表现出来其实也没关系,可是他却选择隐藏压抑。也就是随时都在畏惧对方,不断地顾虑着别人。另一方面,虽然B本身应该觉得无所谓,但是A却会拼命地想让B觉得自己很好,并且为了想更加满足B的要求,而自己感到焦虑。

如此的人际关系,对这位代号A的大人来说,是从小就已经习以为常的相处模式,所以,才会不知不觉中受到吸引,进而演变成这样的关系。当然,顺从性A跟顺从性B,也有产生交流关系的时候。 最后的结果,却会因为彼此不断地互相礼让,导致双方都徒然徒然感到疲惫不已。不管相徒然处多久,两人都一直处在拘束矜持的状态当中,只会不断地顾忌着对方,不论何时,彼此都畏惧着彼此。

你把身边的人都当成自己的“孩子”?

在这个互动关系中,两个人都无法对于自我做确信。这两个人的精神层面,都不过是具有思觉失调症倾向的顺从性,或是幼儿性罢了。这些会随着对象不同或环境的变化,而显现出其中的一种,总而言之,这种人所展现的,都不是真实自我。

在此同时,如果这种情绪上不够成熟的大人,跟自我已经获得肯定的大人C相处的话,结果又会是如何呢?由于对方心中没有残留幼儿性,那么具有顺从性的人,也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刺激。

如果从A的角度来看,并没有获得跟对方产生深刻关系的满足感,彷彿像是孩子跟大人在玩耍般的感觉。

正因为如此,心理有问题的人才会出现一种倾向,就是无论如何,都只会跟同样具有心理问题的人在一起。

你把身边的人都当成自己的“孩子”?

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中,即使自己是处于卑微的一方,但幼儿性B对A存在着“他人中心性”,顺从A对他来说是绝对必要的。所以从A的角度来看,与其跟C相处,不如跟B在一起,才能确实感受到自己是被别人所需要、必要的。虽然,跟C相处并不会感到不愉快,可是没办法感觉到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必要性。跟B在一起虽然很不快乐,却能感受到对方需要自己。 所以,有些人才会始终都依恋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以致于无法顺利分开。“幼儿性”跟“顺从性”就像是一个铜板的正反两面。如果失去幼儿性,想藉由满足对方欲求,来维持彼此关系的企图,很自然的也会消失无踪。

若是失去自我中心性,也就不会老是一直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 只要顺从性跟幼儿性消失,“自我”就可以随之获得安定,由自己来肯定自己的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