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原来是这样养成的,我得小心了!
今天的文章,以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开始,实验有些许残忍,爱狗人士请慎读。
1967年,一位名叫马丁·塞利格曼的科学家开始了电击狗的实验。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惊恐哀叫。
多次试验后,你猜发生了什么?
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不再狂奔。
后来实验者在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在地上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跑,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狗的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叫“习得性无助”。就是说,这种无助并不是本能,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
后来,心理学家在对人的观察实验中,也得到了与习得性无助类似的结果。实际上,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那条被电击的狗。
可能你曾经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体验:发现自己努力了很久,但却始终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好像在受到某种命运的控制。当你开始相信这种“命运”,便变得不再乐观,眼前变成了灰色,开始觉得虚无,认为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的……
Part 02每个人都会产生无助感,这很正常。
但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中不能跳出,则会带动一系列的情绪反应,严重者很可能导致抑郁症的产生。
塞利格曼后来在研究中进一步指出:习得性无助的人,往往在归因方式上有问题。什么是“归因”呢?就是你对一个行为或事件作出的解释和推论。
比如,当你追一个女孩没追上,有的人会认为是两个人没有缘分,时机不合适,或者这个女孩没有发现自己的价值等等,将失败归于外在环境,这叫外部归因;而有的人会认为是自己不够优秀,长得不够帅,不值得被爱等等,将失败归于个人,这叫内部归因。
而研究表明,得抑郁症的人除了经常将问题归于自身之外,他们还认为问题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就是说,一次表白失败了,他们会认为自己其他事情也做不好,并且,以后也肯定找不着对象了。
在《夏天来了,我就“应该”减肥吗?》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个人的认知比喻成一棵树的树根,而认知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树冠(情绪和行为)的成长状况。要想使这棵大树茁壮成长,我们就要拔除一些杂草——不合理的认知。
当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发生时,如果你把问题过多地归于自身,归于“命运”,这种错误认知叫做“合理化认知”——不管发生什么,你都觉得这是合理的,认为自己的命运就该如此。
那么,该如何打理好大脑认知的这片“后花园”呢?
Part 03你想,如果花园里长满了杂草,你不能说“没有杂草,没有杂草……”,它就会不存在,这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你当然可以尽可能更多地关注那些美丽的花朵,但杂草绝不会凭空消失,除非你弯下腰将它们拔去。
所以说,当头脑里出现合理化认知,感到无助的时候,不要试图逃避它。如果你花些时间来认识它、了解它、面对它,那么,这些不合理认知将不再对你构成威胁。
因此,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无助感,首先要检查自己的归因模式,即:我们是不是错误地提前将自己判了死刑?是不是将一时的困难夸张成永恒的困境?是不是将一些环境因素莫名其妙地归咎于自身因素?
可以用写日记的方式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将遇到的事件本身写下来,然后将自己的错误认知写下来,再与自己的不合理认知进行辩驳,比如那个表白失败的男孩可以这样写:“这个女孩不喜欢我,不代表所有女孩都不喜欢我,我这么优秀,总有一天会遇到真正欣赏我的人。”
另外,当产生无助感的时候,不要沉溺其中,而是要勇敢地向前迈出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都不要在原地打转。失败了,再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迷茫了,找朋友聊聊天,到户外走走,把它当作一个放松的机会。
最后,要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并经常性地给予自己肯定。不要给自己制定太过宏伟的目标,先着眼于眼前那些小小的任务,那些小小的进步,并及时庆祝自己每一个微小的胜利,切身体会到自己真的可以做一些事情,比如在这么炎热的夏天还能专心读我们公众号的文章,可以奖励自己一块儿大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