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偶然误终生,让你恍然大悟的心理学实验—习得性无助!
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有点残忍的心理学实验—习得性无助。
虽然这个实验是一个“虐狗”的过程,但是它揭示的道理却可以让我们受益终生!
这个实验的创始人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里格曼教授,而我们的被试又是可怜的旺财。小编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下这个实验过程。
旺财本来是一只无忧无虑的流浪狗,每天就是寻找食物或者逗逗猫,还有和母狗调调情。
有一天,在大街上闲逛的旺财被绑架了,旺财一直担心自己被撕票,没想到还得到了好吃好喝的待遇。(做实验之前保证被试身体健康)
有一天,旺财被关进了一个笼子里,它很听话,因为旺财以为自己被收养了,它决定改变自己做流浪狗时放荡不羁的个性。
进到笼子里以后,旺财安静的趴着。突然,它听到一阵刺耳的声音,紧接着,旺财感受到一阵强烈的电流。疼痛感使旺财在笼子里狂奔,它惊恐哀叫,可是却没有办法逃脱电击。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如图所示。
一次又一次的挣扎,却仍旧避免不了痛苦的电击,旺财开始心灰意冷,它变得伤感无助,怀念起自己做流浪狗时的日子。
最后,旺财绝望了,它想:这也许是上天惩罚它当初对母狗们用情不专吧。
这个时候,实验人员把笼子的门打开了。继续对旺财施以电击,可是旺财还是无助的趴在笼子里,默默忍受着电击的摧残。
小伙伴们,这个时候,门是开着的,旺财只需要站起来迈开腿,就可以逃避电击!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实验过程。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最后门开了,可是旺财依旧还是在笼子里忍受着电击?
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旺财失去了再去尝试的勇气。
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和惩罚而使人完全丧失信心,不再去尝试做出任何改变的行为。它是一种通过学习形成的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到大,都可能经历过“习得性无助”。
小编的一个高中同学,学习很努力,可是每次考试都考不好,后来干脆就辍学了。现在回想起来,他只是学习方法不对,比如他喜欢专门去研究那些特别难的题目,忽视了基础的题目。还有,内心的焦虑感也是造成他考试发挥不好的原因。
小编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但想想,因为一些其他的因素,而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实在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考试,本身就是一件运气和努力并重的事,有时候只是运气不好,可是你却对自己下了定论。
想一想,人生什么事不是运气和努力并重呢?我们总是觉得有付出就有回报,在没有得到反馈之后就否定自己,没有想过可能只是一次运气不好。
你追一个女孩被拒绝了,你就觉得是自己不好,不会有女孩子喜欢自己,也许只是因为你不是这个女孩喜欢的类型而已。
我们来看看旺财所做的那些努力,有很多时候,我们还不如旺财有勇气,有多少人经历一次失败的打击就一蹶不振?
人一旦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就会自设藩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不可改变的因素,比如“我不行”,然后破罐破摔,放弃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要远离绝望,就要学会客观理性的为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
小编来讲讲自身的经历吧。小编从小爱好读书和写作,可是作文分数却总是很低,这让小编很沮丧。在高考时无奈选报了建筑专业,光荣的成为了一名理工女。
几经波折,小编还是决定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顺利的考取心理学研究生。入学之后的第一个期末,需要写论文,有一天小编收到了一名老师的微信:“你这次论文分析的特别好,已经达到可以发表的水平了!”而且,老师给了97分的高分。
那条微信我保存至今,内心很感激那名老师,让我从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中解脱了出来。当我真的从这种无助的状态中走出来,再回头去看自己以前写的作文,我才可以客观的去评价自己的失败。也许不是我没有写作的能力和天赋,只是不符合那个时候老师眼中“高分作文”的标准。
这篇文章是否也可以让你去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呢?你又习得了什么样的无助感呢?
这些无助感,成为枷锁,束缚了你、限制了你,你是否也可以勇敢一点,尝试着把它们解开?